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间餐桌一线牵

——黎川“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助农增收
村民在黎川县湖坊乡水湖村种植基地采摘长豆角。通讯员 刘仕伟摄

  本报记者 李耀文

  核心提示

  2020年8月,黎川县被列为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该县把这一工作作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上做文章,借助互联网,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一线牵。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试点县的黎川,有着怎样的尝试?8月,记者走进黎川,一探究竟。

  “两中心一平台”沟通产销两端

  “农村电商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2020年,黎川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1.9亿元。但由于农村村落散、范围广、路难走,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导致了好货卖不出好价钱。”这是记者在黎川县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为破解农产品出村进城难题,黎川县建立了“两中心一平台”,即县级农产品集配送中心、农产品供应链指挥调度平台和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大大提高了农产品批发集散能力,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交易规模,特别是将各级运输车辆纳入智慧物流配送监控系统,实现了运输路线、物流配送环节的优化。而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还依托益农信息社这一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开展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和日常健康生活等问题。黎川县在乡村77家网点和20家社区体验店,对零散种养的农副产品进行收储和销售,实现了一头连接种植基地、一头连接销售终端市场。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黎川县已配送各类农副产品80多万公斤。

  吴巧华是黎川县西城乡一名普通农村妇女,2015年5月,她开办了一家益农信息社,把家乡的土特产放到网店里卖,从网上淘到了第一桶金。“现在做电商比以前方便了很多,进货就来配送中心,通过益农信息社的网点,一天就能从村里运送上来,而且发快递也方便,中通、申通、汇通、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已入驻物流园。”8月12日当天,吴巧华就帮助农户销售莲子300多公斤。

  “早在2016年,黎川县就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有优势,当前的重点是要强化产销两端。”黎川县农业农村局市场与涉外站站长程建军告诉记者,今年,该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并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宣传工作,通过开展乡(镇)电子商务进农村巡回培训公开课、电商美工运营培训、电商孵化培训等方式,引领普通农户、待业青年、企业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

  农业物联用数据指导生产

  8月10日,黎川县达顺种植专业合作社菇农孙龙云正和父亲孙炳根在菇棚忙得不亦乐乎。“今天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给我反馈,早上草菇销售火爆,预计明天需求量还会比较大,要我们最近多送一些货到配送中心。”孙龙云能够这么快收集到市场端的反馈,受益于黎川县的“两中心一平台”建设。

  记者走进位于黎川县工业园的东鑫物流园,园内往来城乡的调运车辆正在排队等候发货,黎川县的“两中心一平台”就设在新建成的大楼中。黎川县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蔡福根带着记者来到展示中心,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各益农信息社的动态信息。“你看,我们通过手机和益农信息社的电子秤进行了连接,当地居民购买的农产品种类、数量、销售情况和进店人数,我们都能动态掌握。”蔡福根随机打开“客如云”APP,在这里就能查看每一家社区益农信息社的销售报表,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农产品收储进行再次分配。

  “有了这个互联网方便很多,我们需要什么菜品就直接和蔡福根联系,他就会和菜农、养殖户联系,也能保证产品的新鲜可靠。”2018年,黎川县居民李平从乡下搬到县城状元路经营一家南杂店,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改观。认识到互联网便利的李平,在蔡福根的推荐下,夫妻二人开始在抖音平台上,不定期地发布门店优惠信息、农产品采摘画面等,家中的菜地面积也拓展到10亩,菜品达到20多个。

  孙龙云也从中受益良多。“以前我和父亲,种了菌菇又怕卖不出去,每天11点完成采摘,凌晨2点去菜市场叫卖,基本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孙龙云向记者介绍,“因为网点的数据可以第一时间上传到运营中心,种植户也能通过系统知道老百姓对什么菌菇感兴趣,可以实现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我们就种植什么和采摘多少。”让孙龙云更加高兴的是,当地农业部门还邀请了科技特派团来到他的菇棚,通过温控技术实现了生长周期可控,真正实现高产高价。如今,有了科技和互联网的助力,孙龙云把目标放在优化品种、丰富品类上,争取从单品种生产改为多品种生产,今年新种植的平菇,已经为合作社带来了6万元净利润。

  产品标准数据成发展升级关键

  “能坚持6年多做农产品电商,是希望能帮到老百姓,让买我们产品的人知道黎川好山好水出了好产品。”近段时间,吴巧华在田间地头采摘农产品的时候,都会拍上一段视频上传抖音平台,向自己的粉丝们介绍黎川的山水和特色农产品。但是有一个难题,一直萦绕在吴巧华心中:质量标准。因为运输或者不可控因素,吴巧华在电商销售中出现过“翻车”的情况。

  2020年,黎川胭脂柚大丰收,吴巧华为助力家乡农产品销售,在抖音等平台,加大了推广力度,但是因为去年雨水偏少,总体口感比往年稍差,负面舆论让吴巧华一肚子的委屈,“说实话,从我手上销售出去的东西,都经过精心筛选,但农产品因为种植环境、气候、土壤等,标准太难确定。”

  “经过我们的系统测算,目前,通过个人电商和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益农信息社销售的农产品,不到全县农产品产量的六分之一。”蔡福根说,农产品要想做到质量标准认证或者来源可溯,就必须要借助互联网,对全县的农产品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便对农产品的供需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调度。而目前,因数据安全等原因,电商运营主体只能通过市场行为获取部分信息,实现县域和全国农产品数据互通难度很大,而这成为县区农产品出村进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农村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和营销体系建设,是我们当前试点阶段的一个重点。”黎川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黎川县已投入350万元,引进第三方机构创建黎川县网货溯源体系,充分利用二维码及互联网视频监控手段,建立本地农特产品从生产源头到销售末端的完整可追溯体系。记者从黎川县人民政府网站上看到,截至今年7月,项目建设进度为42%。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文体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区域
   第11版:财经
   第12版:体育
田间餐桌一线牵
科技改变生活
龙南“龙易办”办妥办实企业“难办事”
龙岗村90年接力守护红军标语
庐陵新区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米”
推进乡村振兴用好“六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