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安源精神、方志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讨
今日安源风貌。 本报记者 田 野摄
安源矿区内“毛主席去安源”铜像。 本报记者 杨继红摄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今日,本版刊发专家学者关于安源精神、方志敏精神的学术研究成果,请读者留意。

  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安源精神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安源精神研究课题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成为推动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江西安源和湘赣边界领导工农群众开展工人运动、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抉择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以“追求理想、勇当先锋,团结奋斗、工农联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胸怀大局、为民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安源精神。这一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追求理想、勇当先锋,展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开展安源工人运动等伟大革命实践中的文韬武略

  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领导开展安源工人运动等革命斗争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播撒革命火种,勇当时代先锋。建党初期,按照党的要求,一批胸怀用马列主义改造中国理想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陆续来到安源路矿工人中间,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秋,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按照党的一大决议中“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的要求,来到安源实地考察,认为安源“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的地方”。同年12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在宣传革命思想、组织训练工人的同时,提议要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逐渐把路矿两局全体工人团结起来。毛泽东还提出从办平民教育入手,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发现和训练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工人的核心。随后,李立三等受党派遣来到安源工作,先以办平民学校作为阵地,使工友们理解革命道理,提高阶级觉悟,懂得“社会主义就是工人主义”。在共同的理想信念鼓舞下,安源工人群众思想觉悟日益提高,先进分子迅速成长。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到党的四大召开前夕,中共安源地委所属党员人数增至约200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成为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产业工人成分最集中的地方党组织,为工人阶级领导人民革命准备了力量,也为我们党初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安源路矿树立了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产业工人成为推动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阶级先锋。1922年9月,粤汉铁路工人准备罢工之际,毛泽东来到安源,考察发动路矿工人罢工与粤汉铁路工人一致行动的可能性,认为举行罢工斗争的条件逐渐成熟,决定立即组织路矿两局全体工人一致罢工。这时,刘少奇亦受委派到安源路矿领导工人运动。党支部领导工人俱乐部一面声援并捐款援助粤汉铁路罢工,一面加紧罢工的准备,成立了罢工总指挥部,以李立三为总指挥、刘少奇为俱乐部全权代表,同时扩大了工人监察队,组织工人侦探队,召开工人代表会议。9月14日凌晨,株萍铁路全线工人和安源矿区、紫家冲分矿全体矿工共计13000余人举行罢工。党紧紧依靠工人的团结和斗争,迫使路矿当局于18日签订了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力、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等13条协议,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成为“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而仅有的事。”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但安源党组织坚持斗争。在二七惨案发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为广东以外全国唯一公开存在的革命堡垒。安源也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

  共产党领导的安源工人运动和湘赣边界革命运动,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成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先锋。工人俱乐部连续三年利用罢工胜利纪念日举行公开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的文献编印成册,为全国工人运动提供经验和借鉴。与此同时,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促进工人阶级的全国联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安源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湘赣边界的农民运动和其他民众运动也相继开展起来。在安源工人的支持下,湖南衡山县白果地区农民成立了岳北农工会,安源的菜农也组织起来成立了园艺工会。随后在湘赣边界发动的秋收起义中,安源党组织和路矿工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团结奋斗、工农联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等革命斗争中,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不同革命策略的政治智慧

  团结奋斗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的锐利武器,也是工人运动不断前进的力量所在。毛泽东来安源考察发动工运时就教导安源工人要团结,团结才有力量。罢工斗争即将开始之际,毛泽东致信李立三强调指出,罢工胜利的条件首先要靠工人群众有坚固的团结和坚强的斗志。刘少奇、李立三等在具体发动和领导工人斗争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对工人进行“团结奋斗”精神的教育。罢工开始以后,13000多名工友一直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和团结奋斗的精神。俱乐部命令胜过军令,遇有事故即一呼百应,如臂使指,秩序井然,社会各界无不为之叹服。敌人无论是采取武力威胁还是利诱分化瓦解,罢工工人都没有屈服,不为所动。团结奋斗犹如一面大旗,飘扬在安源的上空,引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一直坚持而不溃散,从而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典范。

  工农联盟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使命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中国革命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党的四大提出了工农联盟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毛泽东在1923年4月奉调中央工作之前,又来到安源,专门讲到“工人必须同农民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提出了工农联合的口号,为安源工人运动深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此,安源地方党团组织增设了农工部,团结农民和其他民众。“九月惨案”发生后,安源党组织分批派工人去广东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不少工人参加革命军支援北伐,更有不少工人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当时分散到湖南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安源工人,共约千人,其中多数集中在农民运动最猛烈的醴陵、湘潭、衡山、浏阳、长沙市郊以及湘南各县。与此同时,安源工人袁德生、张汝全等奉派在株萍铁路沿线农村秘密发动农民组织农会,着手建立党团组织。到1927年初,萍乡县农民协会和各区、乡农民协会均成立,县农民协会并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班。萍乡县和安源市总工会、学生联合会、教师联合会、商民联合会等民众团体相继成立。萍乡和安源的工农代表分别出席了湖南全省工农代表大会、江西全省工农代表大会、全国铁路工人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安源和湘赣边界,成为我党早期开始探索工农联盟的试验田。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工人运动和促进工农联盟的革命斗争中,开始了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探索。党的二大提出要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三大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安源地方党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配合国民党推动萍乡县党部和安源市党部的成立,并支持朱孜砻担任县长组成县政府,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保安队等革命武装。1927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和安源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安源党组织的策略,并得到有效实施。正是采取了统一战线的策略,保存了大批革命武装和安源这块阵地,为九月的秋收起义储备了革命力量和回旋余地。这一时期探索实践的统一战线工作方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成为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等革命斗争中的强烈历史担当

  党领导安源工人运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为全国工人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毛泽东多次来安源考察指导工人运动,针对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和任务,提出符合当时实际的斗争策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后,毛泽东要求俱乐部注意把秘密工作同公开工作正确地结合起来。在组织路矿两局全体工人开展罢工斗争时,毛泽东又提出了“哀而动人”的策略思想。俱乐部按照这一策略思想,确定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罢工斗争的基本口号,以“改良待遇”“增加工资”“组织团体——俱乐部”三点为主要目标,提出了17项要求。二七惨案后,萍矿当局也想乘机用武力封闭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毛泽东及时为安源工运制定了“弯弓待发”的策略。正是由于斗争策略得当,安源工人运动才能在全国工运低潮时期“硕果仅存”。1925年9月,汉冶萍公司总经理勾结湘赣两省军阀,突袭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打死打伤工人数十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九月惨案”。安源党组织遵照中共湘区委指示,将工人运动的重点从矿区调整到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同时帮助和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为以后的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保存和积蓄了力量。

  党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等革命斗争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安源建立了中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创办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所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经济事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源工人俱乐部实行“十代表”制度,成立总代表会议,选举主席团为俱乐部最高机关。这一组织形式“采用民主的集权制”,极大地增强了工人的团结,工人俱乐部也被称为“半政权机关”“苏维埃的雏形”。经过不断努力,在安源逐渐形成了以党为核心,以青年团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以工人俱乐部(工会)为公开组织形式的一整套工运领导组织体系,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斗争能力。这些创新创造为推动工人运动和革命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也为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借鉴。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果敢抉择向井冈山地区进发、探索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特派员,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安源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爆发地之一,安源党组织和路矿工人是起义的重要力量。秋收起义于9月9日爆发。起义军虽曾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一些集镇,但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斗争经验,先后遭受很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会后毛泽东和卢德铭等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文家市出发沿罗霄山脉南下,选定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胸怀大局、为民奉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人阶级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使命情怀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安源组织发动工人运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保护工人的利益、减除工人所受阶级压迫与痛苦为宗旨,以唤醒阶级觉悟为“生命线”,以安源路矿一域之为促进工人阶级走向全国团结,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正是由于党的号召符合工人们的切身利益,工人们才一呼百应、积极响应,取得了罢工斗争的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安源路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不仅为自己的权利去斗争,而且胸怀大局,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努力奋斗。罢工初始,安源路矿工人是“为我们自己的权利去奋斗”;第一次罢工取得胜利之后,工人们更加明白:“我们今后不仅应为我们自己的团体,为我们万余苦朋友努力奋斗,我们更应为我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苦朋友努力奋斗!”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崇高的境界!安源工人运动兴起以后,之所以很快获得中共中央和全党同志以至共产国际的关注,既是因为安源路矿在近代中国产业格局中的特殊地位,更源于为中国革命的大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等革命斗争中,坚持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服务,鞠躬尽瘁为民奉献,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还有一大批为民奉献、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为了工人群众的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勇无畏,义无反顾,可歌可泣。工人领袖黄静源为掩护工人撤退,遭敌人逮捕,在二十多天的严刑逼供中,始终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25岁,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从一百年来我们党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中吸收丰厚的精神滋养,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安源精神,从中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课题组成员:周萌、俞银先、卫平光、蒋岩岩、文强、万乾益)

  方志敏是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

  刘佩芝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它植根于我们党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就是践行这一精神的典范。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方志敏是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有了独到见解和高度认同。他指出,“共产党终竟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它有完整的革命理论、革命政纲和最高尚的理想;它有严密的党的组织与铁的纪律”。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无比自豪地说:“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方志敏用热血和生命践行着信仰信念。面对生死抉择,他大义凛然地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的一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崇高风范,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执着追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方志敏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以及开展赣东北苏区各项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为上,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可以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方志敏的奋斗动力。他强调,“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体现了方志敏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1931年3月6日,方志敏主持修订赣东北特区《施政大纲》,就强调要突出赣东北苏区的社会建设,把“创办社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设立公共医院”“建设道路桥梁建筑航渡”等民生事业提上苏维埃政府的施政日程,并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来加以推进。方志敏还提出了“在苏维埃政权下,不让一个工农不识字”的目标,在连年战争、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苏区先后办起了300多所列宁小学,并且规定15岁以下的儿童都可以免费进入列宁小学读书。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历史。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方志敏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在领导赣东北苏区军民的十年里,方志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创建了闽浙赣苏维埃模范省。他说:“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1933年,为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方志敏顾全大局,亲手将历尽千辛万苦创建的闽浙赣苏区唯一的一支主力红军——红十军送到了中央苏区。1934年,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在生死关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方志敏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正是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方志敏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他说,“假使能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方志敏对人民无限热爱,始终心系人民,全心全意为苏区百姓服务。一首流唱甚广的赣东北民谣唱到,“谈谈苏区景呀,同志们听一听,苏区的幸福说呀说不尽。工人们,天天有工做,农民们,有田有地分,生活好得很呀”,反映的正是赣东北苏区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的生动情景,也体现了方志敏不负人民的情怀与担当。

  (作者系上饶师范学院方志敏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安源精神、方志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讨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文体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财经
   第12版:体育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