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新建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透视

  康春华

  长期以来,“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难题。普惠性幼儿园是指公益性的、有质量的幼儿园,收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对场地设置、办园规模等方面也都有具体规定。

  近年来,各地都在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方面展开尝试,普惠性幼儿园是否真普惠备受外界关注。南昌市新建区找到了一条“幼有优育”的新路。那么,他们是如何突破难点的?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

  民办改公办 收费大大减少

  11月29日一早,住在新建区红谷十二庭的居民李芳,和小孩一起,步行前往不远处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以前,高昂的学费将她的孩子拦在这所幼儿园门外。

  然而,今年秋季开始,李芳的烦恼烟消云散。“现在步行几分钟,就可以接送孩子。更重要的是,以前一年学费近2万元,现在学费减了一半多,减轻了不少负担。”李芳说。

  原本,红谷十二庭小区配套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因开办方不同意将其转为普惠园,今年3月,新建区教体局经评估后,将其回收转办成公办园,改名为新建区第三幼儿园第一分园,并投入400余万元建设资金,提升校园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锻造师资队伍,如今,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规模也由原来6个班增至12个班,可容纳400名幼儿。

  同样,新建区众森红谷一品配套幼儿园,经过评估收回后,也由民办改为公办新建区第二幼儿园第四分园,不但收费降了,保教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小区配套园如何“交得出,接得住”

  事实上,高收费民办园转为公办园有个大背景。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小区配套幼儿园没有移交给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各地限期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已挪作他用的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收回,举办为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

  但如何“交得出,接得住”?这考验着各地政府部门的智慧。

  在新建区,一种创新化解了难题。该区教体部门接手移交的场地后,对租约尚未到期的原举办方,若仍想继续举办,需转设为民营公办分园过渡,由区教体局抽调公办骨干幼师参与管理,待租约到期后再转为公办园;否则,评估后收回为公办园。

  新建区教体局干部熊曦表示,为了打消原举办方转设后的收支顾虑,该局对民营公办分园暂缓收取场地租金,让原经营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保教保育能力提升上;后期,还将会同财政等部门,制订更加合理的场地租金方案,既保证移交后的国有资产不流失,还保证民营公办分园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存量”民办园主动申请转普惠

  公办园的增多还带来了“鲶鱼效应”。

  莱卡小镇小区莱蒙爱幼幼儿园始建于2019年,为非城镇小区配套的普通民办园,不在必须转普惠园范围内,今年6月,该园主动申请转民办普惠园。

  谈及其中缘由,园长徐奋琴坦言:“原本自己收费就不高,转为普惠园还能获得多方面指导和外出学习机会,这让师资力量、保教保育理念有了整体提升。”

  据了解,目前新建区普惠园每学期的收费大多为2500元至3500元,基本符合《南昌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没有加收额外费用的情况。

  “启动普惠园分级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扶持,及时发放上级奖补资金。”新建区教体局副局长杜璇认为,政策发挥了调节“存量”的作用,高收费民办园陆续被收回和转设,高质量的公办园逐渐成为主流,民办园不想转普惠或者保持高收费都将难以生存。

  政府购买服务巧解幼师缺口

  实现“幼有优育”,提高师资力量,也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幼儿园机构编制难以增加,一度成为新设公办园的最大难题之一。为此,新建区在不新增机构编制的情况下,探索设置公办分园来申报办学许可,以实现公办园数量扩增。

  “钱应该更多花在老师身上,而非单纯硬件建设。”杜璇表示,新建区在不增加公办幼师编制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收一批优秀青年投身幼教事业。今年,新招了80名幼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幼师缺口问题。

  目前,该区共有幼儿园137所,其中公办园83所、民办园54所,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新建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透视
~~~
~~~——我省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见闻
~~~南昌水业集团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文化赣鄱 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0版:文化赣鄱 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1版:文化赣鄱 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2版:文化赣鄱 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3版:文化赣鄱 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4版:文化赣鄱 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6版:文化赣鄱 寻赣记·特别策划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致敬忠魂 修缮故居
鱼类资源在恢复 生活有了新奔头
推进管道更新改造 提升百姓用水获得感
龙南力促矿山“疤痕”变青山“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