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

  齐美煜

  要想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就要培养和集聚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创新江西、富裕江西、美丽江西、幸福江西、和谐江西、勤廉江西的奋斗目标,其中,创新江西放在“六个江西”建设的首要位置,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心,充分释放了江西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

  对于江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而言,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换道超车”的第一动力。江西只有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建设创新型省份。“十三五”期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前移6位,全国唯一连续7年进位。近段时间,我省出台了“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十条措施、科技计划项目“包干制”试点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推动赣鄱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创造热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短板、弱项还很明显。科技创新非一时之策,须久久为功。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子,而青年则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年科技人才能否脱颖而出,也是科技体制机制是否灵活和创新氛围是否包容的试金石。

  纵观世界科技创新历程,许多推动科技进步的颠覆性、革命性重大理论突破与技术发明的背后,无不活跃着青春身影。据统计,科技工作者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研究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以2020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为例,三大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技进步奖)项目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龄43岁,45岁以下的占67%,一股清新活力扑面而来。实践证明,要想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就要培养和集聚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客观来看,当前仍有一些青年科技人才为现实所累。比如,有的疲于跑项目、争经费,有的受困于“柴米油盐”,有的在“非升即走”的焦虑中彷徨,还有的忙于论文发表、职称评审,等等。种种“阻碍性压力”拖住了一些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前进的脚步,甚至半途而废,变换人生赛道,令人遗憾。然而,科技创新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不仅是速度,还考验一个人滴水穿石的耐力和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需要树立长远的历史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即时效益,而要未雨绸缪地做好阶段性规划。要健全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持续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青年科技人才挂帅出征。要坚决扭转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良倾向,有效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加快构建符合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黄金期做出原创性科技创新。要因才施策,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年龄、性格、专业、课题等,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制定个性化“培养菜单”,助推他们快速成长。

  对青年科技人才自身而言,要坚定理想信念,胸怀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掌握专业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最前沿的动态和趋势;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静心钻研、心无旁骛,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青年科技人才就像一棵棵禾苗。禾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沐浴,肥沃土壤的滋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精心呵护,静心等待,创新江西定能迎来青年科技人才的“大丰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评与论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读书
   第10版:井冈山
   第12版:品鉴
让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
推进城乡建设当常怀敬畏
以好家风引领好作风
营造清朗春节网络环境
为“花式”寒假作业点赞
说说成语中的“虎”
“不买年”是理性消费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