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医51载,坚守在临床一线

——记全国名中医何晓晖

  本报记者 李 征 实习生 王可欣

  7月20日,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馆专家何晓晖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

  何晓晖擅长中医内科,精于脾胃病诊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胃肠恶性肿瘤等治疗领域享有一定知名度,年门诊量近万人次。8月2日,在南昌一家国医堂的诊室里,淡淡的中药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我是一个医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治病是我应尽的责任。”送走就诊者的间隙,古稀之年的何教授朴实地说。

  何晓晖的祖母继承家传医术,擅长艾灸疗法和草医草药治病。何晓晖儿时常常跟随祖母身边,耳濡目染,逐渐树立了“行医济世”的志向。1978年在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典礼上,导师问何晓晖毕业后有什么目标,他脱口而出:“要做一名教授,做一个名中医。”

  从医51载,坚守在临床一线。何晓晖诊室常年门庭若市,拖班一两个小时是常事。但无论多么繁忙,他都会认真看完每一个病人。何晓晖常说:“能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正是这种勤于临证的经历,让何晓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由此形成了脾胃病新理论。何晓晖四诊时察色按脉善于去伪存真,把握证候的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时能迅速在错综复杂的证候中找出病因、辨明病机、判断病势,常采用反治法治愈疑难病症。他通过数十年的临床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医学观念、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诊疗模式、“衡”法为主的治疗方法、“治胃先治神”的临证思维、“经方时方新方并用”的方药应用等,并创制了治疗脾胃病的“调胃八方”“理脾八方”等系列新方。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把病人视为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何晓晖说。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力争少花钱治好病。遇到病人经济上有困难,他常常解囊相助;遇到情绪悲观的患者,他会给予亲人般的关怀,细心做思想工作,尽力帮助病人从低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家住上饶的徐先生夫妇患上了肿瘤疾病,在何晓晖的医治下病情趋向稳定。“何教授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对患者就像家人,一切都为患者着想。”徐培松感激地说。

  2017年退休后何晓晖继续在医馆驻诊,为8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肿瘤患者等免费诊治约4000人次。

  注重人才培养,精心培育中医英才。何晓晖曾任大专院校教学副校长18年、校长4年,坚持“中医人要有中医心”理念教育学生,“中医心”即“仁心、痴心、信心、雄心、恒心、专心、虚心、静心、慧心、匠心”。同时,努力深化中医教学改革,人才质量培养走在全国同类专科学校前列。首创中医基础学教学实验研究,被列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并获得江西省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2002年开始,何晓晖承担了国家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任务,带教传承人,其中1人被评为青年岐黄学者,3人被评为江西省名中医,1人成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学术传承导师。

  此次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何晓晖深感使命光荣、职责重大。“我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何晓晖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资讯
   第12版:法治
从医51载,坚守在临床一线
万载聚焦四大重点推动文旅工作
鹰潭首部本土电影《那人那事那岁月》全国公映
万安“零距离”用心服务企业
晒秋
上犹“零彩礼”引领文明新风尚
走出富民宜居新路径
稳定经济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