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青春之名探寻文化之美

  □ 本报记者 李 芳

  暑假已接近尾声,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送戏下乡……这个暑假,高校学子收获别样的文化体验。

  一

  7月,南昌大学“同心圆”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从南昌出发,奔赴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开启了一场天山脚下的社会实践之旅。队员们先后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国际大巴扎、居民社区和新疆大学等地进行调研和访谈交流,沉浸式体验新疆地区的民族文化。

  “实践活动正好赶上新疆的古尔邦节,我们有幸体验了一次少数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谈起自己暑期社会实践的经历,实践队队员鲍博然依旧难掩兴奋。他说,在这个盛大的节日中,不论男女老幼,都沐浴在欢乐的气氛中。队员们发现在国际化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古尔邦节的庆祝活动也更加丰富。“我们所感悟到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与包容,感受到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与融合。”

  队员袁丽芳难忘的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陈列的少数民族服饰。不同民族的服饰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折射出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间的互鉴融通,让人不禁沉浸在这些“丝路霓裳” 所勾勒出的民族文化交流画卷中。“从华丽精美的民族服饰,能够追寻到这片土地上历史的点滴,也能够一眼千年,看到少数民族从未改变的对美的孜孜追求以及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袁丽芳说。

  “亚克西姆斯,是维语‘你好’的意思。”这是新疆大学的维吾尔族学生教给队员们的一句维语。活动中,实践队的队长还与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交换了校徽,两人的合照也成为两校青年友谊的一次见证。带队老师叶建飞告诉记者,以往大家对新疆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一曲羌笛、几声胡笳的凄美音色里,但这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都爱上了新疆这片民族文化浓厚的土地,并能以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少数民族的文化。

  二

  顶着酷暑骄阳,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映山红”志愿服务队来到全南县,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一寻那源远流长的客家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承与发展。

  “遍地无如此处雅,停车勒马且闲闲。”500多年前,王阳明游历全南县雅溪村,悠然雅致的乡村生活,让他惬意不已。这次,在雅溪村,队员们不但感受到古老文化穿越风雨的气韵悠扬,还从旁观者转为亲历者,深度体验了一次客家文化。

  “我们准备的节目有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瑶族花棍舞等,每场演出现场气氛都很热闹,特别是赣南采茶戏的节目,观众的呼声是最高的。”队员吴中香告诉记者,自己在对赣南采茶戏从陌生到了解再到上台演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赣南采茶戏所展现的内容极其生活化,它将生活中的采茶、喂鸡、挑担以及动物的模拟融入戏曲和舞蹈,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能体悟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除了表演,队员们还翻山越岭,来到田间地头,将音乐、舞蹈送到村民面前,给村里的孩子们送去美的享受。“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也希望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表演,满足他们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需求。”领队李强如是说。

  三

  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这个暑期,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部分师生,组建了“情系汉畲”三下乡实践队,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

  薯米果、艾米果、黄元米果、粽叶米果……实践队到畲乡的第一天,就被当地特色美食所吸引。队员们撸起袖子向村民学起了制作粽叶米果。“将调配好的面团放进粽叶里,包起来,捆扎好后,再上锅蒸煮。”队员们不禁感叹,“这种包法看上去和汉族的包粽子有点类似,但当亲身实践时却是不一样的感觉,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当地特色饮食文化。”

  “我们走进了东固红歌会的排练现场,体验了极具畲族特色的歌舞文化,还跟着红歌会阿姨们学跳竹竿舞、学唱红歌《十劝郎》。”队员钟仪萍告诉记者,以敲击竹筒的形式来表演的舞蹈《畲乡竹筒响万家》,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也给队员们提供了一个从红歌中了解当地红色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窗口。

  “畲族人民在过节过年时,会通过敲击竹筒来表示祝福,敲得声音越响亮,意味着百姓收到的祝福也就越多。”钟仪萍说,队员们通过采访、调研了解到,畲族山歌传承着畲民生活区域悠久的民俗文化,如生产劳动、情歌对唱、婚丧嫁娶等,在畲族民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边走边学中追忆红色岁月,感受着淳朴真挚的民风民俗,借助互联网来宣传畲族文化,唱好‘团结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7版:学与思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赏精品工艺 览大师风范
以青春之名探寻文化之美
在“考古”中守住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