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赣州普惠金融改革:

从“试验”到“经验”的探索

  陈 晖 本报全媒体记者 黎 军

  金融活,经济活。

  为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我国印发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战略规划,旨在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2020年8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赣州市成为全国第三批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试验期三年。

  两年来,赣州市先行先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普惠金融体系,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10月末,赣州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比改革前增长49.33%,普惠型小微贷款平均利率5.18%,较改革前下降185个基点,改革的“试验”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面扩”“量增”:信用建设另辟蹊径

  “‘产业扶贫信贷通’给我提供了发展养殖的第一笔资金。”两年前,赣州市南康区龙回镇石滩村村民廖忠远还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靠他一人打零工过活。

  在一次银行上门走访中,廖忠远得知“产业扶贫信贷通”,了解到不需要抵押,没有以往繁琐的程序,只要是没有违约记录和不良习惯、确有实际项目的农户都可以提出申请,贫困户还能享受政府贴息。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廖忠远成功申请到3万元贷款。拿着这笔钱,他承包了家门前的两亩池塘,养殖草鱼、鲢鱼及其他鱼种,每年由此获得近1.5万元利润。尝到甜头后,2022年,他又通过“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贷款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目前,他的7亩池塘每年能获3万余元利润,一家人的生活水平由此得到明显改善。

  “面扩”,是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首要解决的问题。廖忠远的金融体验正是这一“面扩”的真实写照。

  “普惠金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思想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提高经济实力较弱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是关键性的第一步。”人民银行赣州中心支行副行长龙建平如是解读。

  “数字普惠”和“政府增信”作为推进普惠金改试验区建设的两大重点。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采取“整村授信+整村担保”模式,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着力推动辖内农户等普惠型市场主体授信全覆盖,解决农户在致富路上的融资难题。

  “整村授信”一小步,解决农民“贷款难”一大步。“整村授信”将贷款调查及授信签约环节前移,省去了贷款客户等待审批、放款的时间,全面提高辖区农户授信覆盖面、签约率、用信率。

  随着普惠金融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赣州市强化金融供给,推动普惠金融“量增”。自试验区建设以来,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由2020年8月末的930.98亿元提升至2022年10月末的1390.23亿元。

  43岁的田志刚在上犹县经营着一家水果采摘园。今年5月,田志刚扩大种植规模,从隔壁乡流转了40亩土地,用于千禧果和水果黄瓜的种植。为缓解资金流转压力,他通过“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申请了10万元信用贷款。“贷款金额高、利息低,三四天款项就到了账,对我们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很大。”田志刚说,贷款到账后只需在手机上即可操作使用,还贷也不需要去银行,非常方便。

  普惠金融改革的实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截至今年9月,赣州市通过“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撬动发放贷款94.01亿元,惠及脱贫户、一般农户及新型经营市场主体等64429户,有效保障“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发展。

  “价降”:助力小微企业稳住资金链

  近年来,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贵”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难点。助力小微企业摆脱资金困难,不仅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更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让小微企业稳住资金链。

  “凭订单就可以申请贷款,在以前我可是想都不敢想,这次竟然办成了。”赣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鹏宇说,今年2月,公司通过当地一家银行“订单贷”产品成功获得2亿元贷款授信。“贷款金额大、贷款审批程序简单,让我们在企业发展上更有底气。”

  为切实满足新兴产业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破解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赣州市大胆探索实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截至今年9月,通过“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等各类政府增信产品,撬动发放贷款1276.8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4.13万户次;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量、扶持就业人数、还款率等多年保持全国、全省前列;2021年共获国家下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3581万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为进一步推动成本下沉,努力实现“价降”的目标,赣州市充分发挥央行低成本资金激励作用,持续推进LPR改革,促进社会融资合理定价,稳步降低普惠贷款利率成本。前三季度,赣州市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8%,同比下降78个基点,比全省平均降幅多20个基点;全市1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三农”企业降低成本3810.22万元,累计为企业减免担保费3.9亿元。

  “质优”:整合资源完善多元组织体系

  乡村是金融服务最薄弱的地区,如何提高农村金融的可得性和群众满意度,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赣州普惠金改的重要内容。

  8月23日,一场银企对接会在南康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路演厅举行,十余家企业与银行面对面沟通,寻求贷款难的解决之道。今年6月以来,该中心已组织培训会、座谈会、政策交流会、银企对接会等43场活动,开展金融直播20场,249户小微企业通过中心信息平台申办贷款业务,获批授信9500万元。

  为进一步破除银企信息壁垒,着力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等群体贷款难问题,赣州银保监分局联合南康区政府在全省率先打造“一站式”县域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承载“政策宣传、信贷撮合、信贷增信、信用服务、咨询培训”五大功能,通过创新“线上+线下”信贷业务撮合模式,提升信贷业务集中办理效率,让企业实实在在获得利息低、期限长、免担保的贷款,也为银行推介自己的金融产品搭建平台。目前,赣州市已建成9个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累计接受业务咨询7000余人次,发放贷款48亿元,惠及2435户,为金融机构下沉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的做法正在全省复制推广。

  今年10月,赣州市首批13个普惠金融社区服务站正式启动,目前已建成1178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3229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功能拓展。自试验区建设以来,赣州市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服务下沉,新增银行保险机构网点217个,平均每个乡镇6.39个,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站点,金融服务乡村全覆盖。

  试验区创建以来,赣州市大力推进“映山红行动”,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总数达19家,南康区、于都县等地更是实现了上市公司“零的突破”。2022年前三季度新增直接融资734.01亿元,创历史新高。

  做好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运行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长远的战略方向。为完善地方法人银行治理,将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赣州市率先出台《地方法人银行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试点方案》,推动22家法人金融机构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建立组织机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风险治理架构和合规管理体系,增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

  今年4月,赣州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顺利通过中期评估,交出了一份“期中考试”合格答卷。但普惠金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赣州市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新普惠金融产品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应收账款池质押业务仍需持续发力,供应链金融尚待拓展和优化。

  目前,赣州普惠金改三年试验期剩下不足一年时间,能否实现从“试验区”到“示范区”的飞跃升级,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赣州普惠金融改革:~~~
~~~——南昌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惠企政策平均兑现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产经
   第12版:资讯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从“试验”到“经验”的探索
“最后一公里”的善治密码
我省惠企政策快速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