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制造神童”说不

  朱 华

  最近,两个和“神童”有关的新闻颇为夺人眼球。其一是云南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凭借一篇硕士水准的研究直肠癌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最终证实为造假而被取消奖项;其二是一名在视频里用讲师口吻演讲的14岁浙江女孩,其个人简历上称每天能创作2000首诗、写1.5万字小说,被曝光后引起质疑。

  仔细分析,这两个“神童”看似荒诞不经,背景、手段颇为不同。那位“竞赛神童”本质上是学术造假,其父利用搞科研的便利,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转移给孩子,希望将来能在升学中获得优势。这种做法低调隐蔽,把创新大赛异化为“拼爹大赛”,严重损害教育公平,败坏学术风气,属于应严肃追责的恶劣行为。而那位高调张扬的“演讲神童”,其精心包装“人设”的目的倒是简单粗暴,不外乎是为了忽悠更多人参加收费培训班,本质上是利用父母普遍的望子成龙心态来贩卖焦虑,其对社会风气的毒害同样值得批判。

  这样两个经不起推敲的“神童”,其实都是人为制造、包装出来的伪神童,背后隐藏着拔苗助长的爹妈、追逐利益的商人甚至贩卖成功学的“大忽悠”。值得警惕的是,伪神童的光鲜履历和作品大多经不起检验,稍有常识的人能通过科学分析戳破其假象。可是,如果不是媒体曝光,他们依旧能大行其道,要么是众多评审专家一路开绿灯,要么是轻易蛊惑众多父母为之掏腰包效仿。

  从当年的“哈佛女孩”,到后来各地层出不穷的“鹰爸”“虎妈”,“制造神童”现象屡屡出现,反映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以及家长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一些父母把原本应该慢工出细活的教育当作一种短平快的投资,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笔者认为,与其跟风制造“神童”,不如顺应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千万不要陶醉于短期的虚荣而扭曲了孩子的天性,毁了他们原本纯真幸福的童年,一次次重演“伤仲永”的悲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党报帮你办”携手医疗专家走进彭泽汛期避险安置点
~~~
“党报帮你办”联合相关组织献爱心~~~
~~~
早稻遭水冲 抢种晚稻面临资金短缺~~~
~~~
~~~
~~~
暴雨来袭水位涨 鱼儿出逃遭哄抢~~~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心理疏导助受灾群众走出阴影
党报帮你办
为空巢老人订《江西日报》
让留守儿童上免费兴趣班
快速理赔解种粮大户困境
向“制造神童”说不
逐一摸排 修复路面恢复路灯
装上净水器 饮水不再愁
派出所帮养殖户挽回损失
帮贫困户拆危房安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