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
写给时代的精彩答卷
本报评论员
这是一场对历史的深切告慰,这是一张写给时代的精彩答卷。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江西革命老区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4600万赣鄱儿女正在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8年里,我们共同创造、亲眼见证这一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与有荣焉。
一切现实的担当,皆源于历史的责任。江西是“红色摇篮”、革命圣地,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胸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曾在这片沃土上点燃了革命的烽火,红色基因世代赓续。然而,受战争创伤和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约,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之前,全省的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奋力书写的时代答卷。
通过这张答卷,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江西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始终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眷顾。从推动《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深情嘱托“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再到亲临江西视察时提出“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和“要在脱贫攻坚上领跑”厚望重托……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红土地深沉的爱、对老区人民真挚的情,一直指引并鼓舞着我们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砥砺前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切实把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大爱转化为奋斗的澎湃力量,不断把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转化为发展的生动实践,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通过这张答卷,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江西的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加强党对扶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筑牢了“党政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党建引领、镇村联动”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鄱阳湖流域超历史洪水的双重挑战,我们依靠独特的制度优势、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统筹抗疫情、战洪水、促发展,打出应对疫情灾情的“组合拳”,及时化解不利影响,为江西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通过这张答卷,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观念、能力、作风。在郁郁葱葱的罗霄山脉深处,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畔,广大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啃下“硬骨头”,挑战“不可能”,在“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心声中书写励志故事,在“老乡不脱贫,我们就不走”的宣示中留下奋斗足迹。面对疫情和汛情,不少驻村帮扶的党员干部肩负起了防疫队、战洪队的责任,从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到推进复工复产;从奋战防汛大堤,到防止因灾返贫、致贫,他们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精神风貌。
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准确把握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就一定能带领人民群众把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执笔人:本报首席评论员 范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