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化先
八年来,有几个历史时刻在江西时间坐标上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市宣告在全国贫困县中率先脱贫退出。
2020年4月26日,于都县、兴国县等剩余7个贫困县(区)脱贫退出,至此,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标志着我省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020年11月底,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出贫困户序列。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江西,脱贫成绩斐然,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多次获“好”的等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考核连续三年获全国“优秀”等次。这些成绩得益于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江西战法”。
●成就斐然,为全国提供江西经验
在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37栋土坯房全部换上了客家风貌的“新装”;乡村旅游兴起,游客络绎不绝;黄桃、茶叶合作社业务蒸蒸日上……这是2017年井冈山市在全国宣布率先脱贫后,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脱贫户发展蜂蜜、猕猴桃等特色农业,调优农业产品结构,让脱贫户长效增收。到2019年底,井冈山市106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
找准方向、摸清规律。从2017年开始,我省整合360亿元资金建设1158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优质水稻、蔬菜、果业、茶叶等九大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全省农业结构调整。这一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机制,走出了一条持续增收、持久发展的扶贫致富之路,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为了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我省探索出“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选准一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龙头、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和“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合作模式(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群众统筹参与),被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如何把扶贫产品变成扶贫商品?江西出台《中国社会扶贫网江西推广管理办法》,建设社会扶贫网江西馆,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推广人员队伍。同时,在全省建成电商扶贫站点880个、带动13.5万户贫困户增收。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扶贫产品累计销售75.4亿元。
●精准施策,宝贵经验弥足珍贵
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需要精在方法上,准在措施上。
易地搬迁脱贫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为此,江西摸索出易地搬迁新模式。在选择地址时,龙南根据群众意愿实行梯度安置,形成县城园区、乡镇和中心村三级梯度易地搬迁安置模式。这一做法被全省复制,全省45个县城园区、270个乡镇、571个中心村等安置点分别安置了3.74万人、4.43万人、3.61万人。
全省各地又在三级梯度易地搬迁安置模式基础上,探索在安置点成立村(居)委会纳入属地管理,共配备社区专(兼)职人员,做好村(居)委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接续服务。
在这些村(居)附近,江西探索出“搬迁+特色产业”“搬迁+一领办三参与”“搬迁+资产收益扶贫”发展形式,开发出扶贫车间、产业基地、设施农业等扶贫产业。目前全省安置点内或周边建有扶贫车间575个、产业基地475个,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我省实行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实现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全覆盖;建立江西省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确保他们享受相应的帮扶政策;建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服务机制,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同时,落实“联控联保、动态监测、行政督促、书面报备、精准帮扶”控辍保学机制,让贫困学生无一因贫失学辍学。
江西还建立“五定包干”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按照“省市奖一点、县乡出一点、村集体助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捐一点”方式,确保每年每个行政村不低于5万元的管护经费,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户‘门前三包’”等管护模式。目前,全省13219个贫困村组进行了整治,基本实现25户以上贫困村组新农村建设全覆盖。
●巩固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江西发力巩固脱贫成果,提前谋划乡村振兴系列举措。
2020年2月26日,我省在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区),为农村“两易户”(易致贫低收入户和易返贫脱贫户)实施防贫保险,构建防范致贫返贫风险长效机制。截至2020年11月底,已理赔3479万元9146例,全省无一人返贫致贫。同时,我省谋划并推出“农业险”,有效应对了严重洪涝灾害。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农业保险向41.55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7.02亿元。
农业保险、防贫保险“双保”机制,为我省增强抵御返贫致贫风险能力提供了“双保险”。这是江西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的五项机制之一。
除建立返贫保险保障机制之外,江西还开拓了以下机制:
——脱贫成果回查监测机制。江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定期回查各项保障政策和帮扶举措落实情况,及时查遗补漏;以动态监测防返贫,建立并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严防返贫、严防致贫。
——脱贫人口增收发展机制。全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化运作思路,重点打造了就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扶贫基地、乡村就业扶贫车间、新型农村合作社等六类就地就近就业平台。形成外出务工有收入、延长产业链稳收入、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增收入、扶贫车间补收入、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保收入等就业保障机制。
——扶贫项目运维管护机制。江西明确扶贫资产项目权属、管理主体和监管责任、管护义务,对能够推向市场的扶贫项目,由社会专业机构管理;对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持移交农民合作社管理;对公益性设施和公共事业,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式,保障其运行。
——志智双扶激励约束机制。江西坚持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相结合,注重培育主体意识、提高脱贫能力、改进帮扶方式,持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励贫困群众自主脱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让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用好宝贵经验,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