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歆
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
井冈山,自此与红军这个名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百年光阴倏忽而逝。2017年,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从这里开始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2020年年末,中国共产党建党即将一百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井冈山,寻找中国革命摇篮在全国率先脱贫的独特路径。我们看到,茫茫青山间,无数个摆脱贫困的故事背后,一群新时代的“红军”形象,清晰地浮现出来。
2020年11月27日19时30分许,43岁的井冈山市拿山镇沟边村村民严仁先下了汽车,走进位于新城区的红军剧场,换上浅蓝色的红军服装,扎紧绑腿。半小时后,他将和500余名装束整齐的村民一道,登上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的舞台。
2014年,因为家庭贫困,严仁先被列为当地的蓝卡贫困户。在村干部的推荐下,他加入了实景演出《井冈山》的队伍。六年来,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准时站上舞台,在1个小时的演出中,和大伙儿一道提马灯、挑箩、冲锋……
一身红军装,让之前年收入只有2000余元的他,每年增加收入约6000元。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还系统学习了猕猴桃和草莓种植技术,成了村中猕猴桃合作社的技术员。如今,凭借着“工资+基地分红”,他的年收入早已超过了5万元,家里也建起了新房。
从2016年到2019年,井冈山红色旅游迎来飞速发展期。该市抓紧机遇,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增加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创造出“一天红军体验,带活一个产业”“一场红色演出,带富一方百姓”等多种形式的脱贫模式。仅实景演出《井冈山》一项,即吸收周边群众近600人参加,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严仁先的家中,珍藏着一张烈士证,那是当红军的爷爷牺牲后组织上颁发的。从未见过爷爷的严仁先,对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只是通过家里长辈的口述,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这六年来,扮演红军的经历,让他不仅成为舞台上一幕幕大戏的参与者,也蓦然发现,在自己人生的剧目中,同样越演越精彩。
“当年的红军吃苦,就是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穿上红军服,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隔着近百年的岁月,严仁先理解了爷爷,更理解了红军。
和严仁先一样理解了红军的,还有28岁的张鑫彧。2020年12月17日,作为井冈山市扶贫办派驻拿山镇沟边村的第一书记,他正忙着检查村里4层楼高的新培训中心建设情况。一个投资700万元的红色培训基地,即将在这个小村庄落成。
“这700万元,主要是帮扶单位支援资金以及村干部自发集资而来。”张鑫彧说。自2016年以来,井冈山的红色教育培训产业持续壮大,连续三年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但传统的培训线路多集中在山上的茨坪镇与山脚的茅坪镇等地,交通相对便捷的拿山镇一带,并没有成熟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苞谷,介支个金灿灿。”伴随着《十送红军》的动人旋律,“拿山”之名早已为世人所熟识。张鑫彧与村干部决定,紧扣拿山丰富的红色历史,打造一座能容纳1000余名学员的红色培训基地。他们订立协议,等基地产生效益后,不仅要带动贫困户增加务工、营业收入,还将通过固定分红,让村集体经济每年有收益。
村支书严海华拿出多年的存款带头集资,近20名村干部也先后跟上,凑齐了基地建设的第一笔资金。从勘定地址到项目报批,从平整土地到租赁民房,沟边村的干部们始终奋战在一线。“这里将是一片花海,那边可以做成儿童游乐园,中心舞台可以搞灯光秀……”行走在村里,张鑫彧向记者描绘着大伙儿脑海中的蓝图。
“我们的干部,都是肯吃苦、能干事的!”看着干部们的背影,当地村民这样说。
昔日红军身上展现出的井冈山精神,正在新时代的井冈山干部身上传承。
数据显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井冈山3000余名党员干部全部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领导挂点、干部包户、第一书记驻村、党员结对、技术人员指导的帮扶力量“五个覆盖”。
自2014年至2019年底,井冈山实现脱贫人口4751户1717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57元增加到11643元,年均增幅10%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600元增加到10754元,年均增幅达25.74%。
革命摇篮的后来者们,向历史交出了一份无愧的答卷。
(本版图片均由井冈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手记
每次来到井冈山,总能发现新的变化,新的惊喜。“旧貌变新颜”的背后,是井冈山群众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努力拼搏的结果。从亲自扮演“红军”到接待来山培训的“红军”,脱贫攻坚战中,井冈山的群众依靠双手走上通往幸福之路。从学习红军精神到践行红军精神,井冈山的干部在从历史中汲取养分的同时,用炽热初心写下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红军的身影,与红军的精神,必然在这片土地上,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