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明 本报记者 蔡超然
隆冬时节,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依然游人如织。村里的一副对联道出了村民的心声:感党恩,沐春风,华屋处处添锦绣;承国运,建新楼,农家人人话振兴。
行走在1.8公里长的环村柏油路上,只见村广场两侧,一边是村民原先居住的7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一边是66幢白墙黛瓦的客家小楼;面积达200亩的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村后山的一片“信念林”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进行红色研学。华屋村的巨变,是瑞金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硕果之一。2018年7月,瑞金成为赣南革命老区首个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县市,并且取得“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高达99.38%的优异成绩。瑞金市实现高质量脱贫,靠的是什么?瑞金市委主要负责人的一番话作出了解答: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带领广大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
尽锐出战,精确发力。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大考”,瑞金市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组织5000多名党员干部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帮扶对子,组建227支扶贫工作队,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副处级以上领导挂点,村村有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户户有结对帮扶干部。
一级带着一级干,干部带着群众干。九堡镇党委书记梁宝英一边打吊针,一边部署落实帮扶措施,被群众称为“拼命三娘”;黄沙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放下生意回村担任村干部,成为全村事业发展带头人;驻村工作队队员杨锐从2013年到2015年,每年在村里的时间超过300天。“有这些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带头,更加激发了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瑞金市广大群众纷纷表示。
走进黄柏乡龙湖村万亩脐橙基地,“一亩脐橙一万元”的宣传标语十分醒目。脱贫户邓长生在树下拍照传图,过一把直播带货的瘾。邓长生一直种脐橙,以前由于缺乏技术,没赚到什么钱。扶贫干部引导他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如今他靠种植脐橙,盖起了一栋小洋楼。
致富道路千万条,找准支点拔穷根。瑞金市组织帮扶干部逐户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建立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政策体系。该市领导在山区乡镇调研时发现有土地撂荒现象,于是充分吸收基层干部意见,推动出台了《瑞金市北部山区乡镇2018-2019年白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推出鼓励扶持优惠政策,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参与白莲种植,帮助贫困群众尽快高质量脱贫。
脱贫之后,坚持“扶一把、送一程”。在瑞金,市乡(镇)村三级和相关部门均出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案,为每一户脱贫户制订后续帮扶计划,确保了脱贫退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正是有了各级干部对症下药的帮扶,龙湖村从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户户种果的富裕村。
来到日东乡齐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博文告诉记者:“合作社成员已由2013年的36人,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人。其中贫困户73户、298人。我们办社的初心,就是带领群众发展养蜂、种植白莲等特色产业。”合作社产前提供种子、肥料,产中提供技术服务,产后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此举不仅壮大了合作社,还带动入社贫困户在2018年实现脱贫。在脱贫攻坚中,瑞金市突出产业扶贫,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模式,发展蔬菜、脐橙、油茶等主导产业,鼓励引导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或通过土地资金入股链接到产业链上,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
为了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沙洲坝镇洁源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创业孵化基地”模式发展产业,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发展大棚果蔬、花卉苗木种植,如今村里脐橙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2019年,村里的废弃矿山改造成了实景演艺项目场地,随着红色实景演艺项目——《浴血瑞京》正式开演,又让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
图片由瑞金市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大考”,如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瑞金市的回答是:牢记初心使命,执著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的战斗力、创造力,尽锐出战,精确发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图面子,只求实效,既谋一时,更谋长远。
牢记初心使命,就要始终贯彻人民至上的原则,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群众苦为苦,以群众乐为乐,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牢记初心使命,领导干部就要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既能科学决策,及时完善政策体系、考核体系,又能当好操盘手,组织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路上必定有我的境界,不图虚名,不掺水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牢记初心使命,就要彰显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前进的路上千难万难,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踏遍千山万水,调研千家万户,寻找千方百策,带着群众搞产业,领着村民闯市场。干一事成一事,舍小我成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