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燕 文/图
寻乌县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地貌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198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该县曾有82个贫困村,占全县建制村的47%,全县贫困发生率高达19%。
如何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寻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永飞坦言:“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政策保障、资金支持、扶贫干部的辛勤努力,还取决于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寻乌贫困群众大部分都勤劳朴实,只是受一些条件限制及突发重大变故等因素才导致贫困。在脱贫实践中,我们不仅注重发挥外在政策引导的作用,更注重的是想方设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能大包大揽。”
志智双扶,成为寻乌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近日,记者来到桂竹帽镇华星村,见到了村里的大红人何坚平。尽管当天天气寒冷,但何坚平天一亮就钻进基地大棚采摘香菇。“待会儿把这批新鲜香菇修剪好,就可以打包送往各大商超了。我这里可是寻乌县唯一的香菇种植基地,年产量在5万公斤左右,每公斤能卖10至12元,还供不应求!”何坚平言语间透露出十足的成就感。
时间回到几年前,何坚平可没有这样的自信。他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体弱,两个孩子上学,家庭负担较重。作为家里的唯一劳动力,何坚平总幻想着一夜致富,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做。可是,时运不济的他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2014年,他种植的200多株柑橘全部感染黄龙病并被砍除。第二年,他筹钱养殖的几百只鸡,因感染禽流感全部死掉。接连的失败磨灭了他对生活的信心,还让他背负了20多万元债务,生活举步维艰。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牌子挂在了他家门前。
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帮扶干部、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鼓励他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村里还组织脱贫示范户、致富能手、产业发展带头人讲述创业故事,让这些人的增收致富经历激发何坚平的斗志。经过三番五次的思想动员,何坚平鼓起勇气,试种了100多棒香菇。因准备不充分,不久便出现资金紧缺、技术不过关等问题。由于害怕又一次失败,他萌生了退意。帮扶干部知悉后,想方设法帮助他到外地学习香菇种植技术。
学到技术、积累一定的经验后,何坚平决定放手一搏。2018年,在亲戚的资助下,他搭起了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菌棚。菌棚建起以后,县里派专家蹲点指导,他一改以往懒散作风,每天起早贪黑,精心管理。几个月下来,他所种的香菇长势喜人、品相上乘。产品有了,销售成为关键。驻村第一书记陈鑫主动靠前,对其香菇进行检测,极力向县城超市推荐,帮助何坚平拿下了第一笔订单。后来,何坚平通过产业帮扶资金,扩大菌棚规模,并依靠立体菌架种植技艺,提高了产能。
如今的何坚平逢人便讲,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帮助,自己不可能这么快实现脱贫。感恩的何坚平还决定发挥所长,带领乡邻一起发展香菇产业。他牵头成立了坚发果蔬合作社,购置了冷藏库设备,联合14户周边群众建起面积达12亩的菌棚种植香菇,年收益达到20万元以上。只要有空,他还到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向当地群众传授香菇种植技术,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从昔日的穷汉变成脱贫致富“领头羊”,何坚平的转变是寻乌县强化志智双扶,让群众的脑袋富起来、口袋鼓起来的成功案例。近年来,寻乌县常态化开展脱贫示范户、新“六星”文明家庭、赣南新妇女等典型评选,以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为典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让更多贫困户受到鼓舞,激发内生动力,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5年来,全县评选出脱贫示范户653户、新“六星”文明家庭4832户、赣南新妇女1631名,树起了标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把贫困群众的技术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雨露计划”培训等工程,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掌握职业技能。
此外,寻乌县积极弘扬新风尚,发挥多部门联动作用,深入推进“治赌、治懒、治愚、治奢、治不孝”五项治理等活动,整合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成立了文明实践理事会,制订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志愿活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向善向上。
经过多年的集中攻坚,寻乌县于2019年4月实现脱贫退出。如今,全县农村呈现出“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乡风好、社会稳”的喜人态势。
记者手记
在脱贫攻坚中,广大贫困户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也有少部分人“等靠要”,还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寻乌县不仅注重发挥外在政策引导的作用,还注重通过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解决了贫困户“精神贫困”的问题,实现了贫困户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达到了“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同频共振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