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耀文
耄耋之年的乐安县古岗乡水口村老党员卢新生多年来和老伴、患有智力障碍的二儿子、孙子等一家六口住在老宅中。随着“大村长”的到来,他们一家于2019年底搬进了村小办公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大村长”和帮扶干部还时常给他们送去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和引导下,我们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见到记者,卢新生不停地夸赞帮助过他的干部。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乐安县房管局副局长邹和平说,卢新生的情况他们一直都在关注,“大村长”来了以后,对边缘户扶持政策把不准的时候,可第一时间向县领导汇报,有了“大村长”这个主心骨,帮扶干部做事更有底气了。
“大村长”制,即给每个村配备一名县乡主要领导,负责一个村的脱贫攻坚任务,帮助协调解决各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其中,34名县级领导担任包括“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在内的51个村的“大村长”、54名乡镇领导担任81个村的“大村长”。同时,该县从县直单位中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曾经担任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的主要领导共44人,担任剩余村的“大村长”,实现全县176个村全覆盖。
不仅仅是卢新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水口村也从深度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全省“绿色社区 美丽家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2019年2月下旬,乐安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6%”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贫困县脱贫退出第三方(中国农业大学)评估。2019年4月底,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了该县脱贫退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大村长”们的辛劳付出功不可没。
“乐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乐安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方向标’和‘主旋律’。”乐安县扶贫办副主任曾小平介绍说,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该县主动谋划、锐意创新,探索实行了脱贫攻坚“大村长”制,助推脱贫攻坚进程提速、成效提升。
如何将合适的人选派到合适的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才能并调动其积极性,是实施“大村长”制的难题。该县坚持“人岗相适”原则,尽可能选优配强,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扶贫“铁军”。
东炉村位于招携镇与牛田镇接壤处的畲族山村,也是乐安县4个畲族村之一。村民致贫的原因,缺技术占比达到71.4%。2018年,东炉村迎来了一直在农业部门工作的“大村长”——乐安县蚕桑局局长游高亮。
担任“大村长”的前两周,游高亮进行了走访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游高亮以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让驻村帮扶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开了帮扶干部之间的心结。干部之间心里亮了,猜疑少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得到了统一。如今,村里的脱贫攻坚作战图挂起来了,中药材种起来了,40亩蚕桑种植正在有序推进;野鸡、山羊、香猪、小黄牛等产业也正在成长中,村里还成立了东杨种养殖合作社。
“‘大村长’制的实施,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贫困村扶贫思路的创新。”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副乡长张鑫介绍说,金竹畲族乡大通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大村长”到来后,第一时间进行了走访,调研了村内产业基础和资金使用情况。“大村长”按照全域旅游思路,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将全村打造成彩绘新村。融入畲族文化元素的新村呈现“人在画中行”的和谐景象,逐步成为周边城乡居民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村内仅农家乐就有7家,游客络绎不绝。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乐安县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手记
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到坚持冲锋在前,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把工作落到实处。
“大村长”制实施后,“大村长”们对各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他们带着这种压力和责任感进村工作,无疑给乡、村两级干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一个个村脱贫有了新变化,一户户农家致富有了新希望。在决战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面前展现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使命,是职责所在,也是检验“大村长”的一次大考。在“大村长”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压力更大、责任更重、动力更强、落实更有力,脱贫攻坚这个“主战场”处处都是扶贫干部忙碌的身影,村里的老百姓纷纷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