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孤残儿童开启一扇窗

——赣州市儿童福利院康教融合项目带来的启示
赣州市儿童福利院的老师正在上课。本报记者 卞 晔摄

  本报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韦彦伶

  2020年12月底,作为我省地方标准的《儿童福利机构康教融合(3-15岁)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这是我省首个儿童福利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

  较长时间以来,我省孤儿养育整体水平徘徊在基本养育的初级阶段。近年来,随着儿童福利机构中残疾儿童尤其是智力残疾儿童占比增高,传统的养育方式已很难满足养育对象康复和教育的需求。

  为破解该难题,2018年以来,江西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孤儿区域性机构集中养育。全省陆续设立18家孤儿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保证了每个设区市至少有1家,为后期提升孤残儿童养育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0年9月至12月,作为18家机构之一的赣州市儿童福利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北京市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合作开展康教融合项目。作为中央财政基金项目,该项目也是《规范》标准化示范项目,力争为今后全省的孤儿院开展康教融合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日前,记者实地采访,探寻赣州市儿童福利院如何为孤残儿童打开一扇扇窗,感受康教融合项目为儿童带来的点滴变化。

  现实:

  36个孩子,35个为智力残疾儿童

  选择赣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展康教融合示范,并非偶然。

  2019年以前,赣州市并无设区市一级的儿童福利机构。2015年,该市争取中央资金1亿元,在城区新建赣州市儿童福利院,于2019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全院占地面积26亩,总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规划设置床位408张,开设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室、引导式训练室、情景模拟室、医疗室等20多个功能室。

  然而,同不少孤儿院一样,赣州市儿童福利院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一提到院里的孩子,工作人员就犯愁。目前,该院集中养育孤儿36人,其中除1人智力正常正接受社区教育外,另外35名儿童均为智力残疾儿童,不少还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等多重残疾。显然,要想更好地帮助孩子,在康复和教育方面需要更专业的支持。

  正是看到新院开展示范项目的可行性和意义,2020年,省民政厅选择该院作为开展康教融合项目的主体。而作为项目乙方的春晖博爱基金会,在儿童福利保障和救助领域耕耘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线工作经验。

  项目入驻前,赣州市儿童福利院除了从原章贡区儿童福利院吸收工作人员外,还通过公开招聘初步组建了人才梯队。目前,全院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1人,但其中不少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护士等,面对孤残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缺乏工作经验。不论是专业理论还是实践,帮助福利院培训一支教师队伍,成为基金会的主要工作。

  结合福利院的需求,去年9月,基金会和福利院一道制定方案、开展评估,并从当月开始,每月指派3至4位专业培训师到福利院,对该院教师开展培训。

  理念:

  “全人”全程全纳,回应儿童反应

  特教部教师胡海丽,曾在一家特殊学校任教,早在项目开始前,就来到福利院工作。胡海丽很快发现,特殊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并不适合院里的孩子。

  “由于先天条件的欠缺,他们比特殊学校的孩子基础差,所以特殊学校的全国性教材和教学大纲并不符合这里的实际情况。”胡海丽举例,“最初孩子们连上课要坐好的规则意识都没有。”

  项目的开展对孩子们的改变很明显。1月6日下午,记者在该院融合中班看到,全班9个孩子悉数来到教室,其中身体状况最差的1个孩子全程躺在护理床上,上下课则由保育员推床移动。“原先,这些孩子就待在寝室床上,只有少部分有行动能力的孩子来上课。”胡海丽说。

  这些改变和基金会带来的“全人”全程全纳教育理念息息相关。据介绍,“全人”即把儿童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看待,不只是有问题的方面需要教;全程即关注儿童持续性发展;全纳即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公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就是要通过各种外部刺激和综合干预,让孩子逐渐产生感知、树立意识,而不能因为起不了床就放弃教育。”该院负责人李丰表示。目前,该院共设置4个融合班级,35名儿童全部纳入班级管理,每班配备3至4名老师、1名保育员,残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切实维护。

  理念带来的改变还在细微之处。在去年一次体育课中,培训师的一番示范和交流就让教师何芬收获颇丰。

  当时,何芬发现有个孩子不大配合,还时常哭闹。何芬当即上前,弯下腰安抚他,但效果不佳。“一旁观摩的培训师走上前来,一边继续用言语安慰,一边蹲下身轻拍孩子背部,并不时牵起孩子的小手,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带着孩子完成剩下的运动环节。”何芬回忆。

  “辅助性的细节确实很重要。”何芬认为,这些细节很好地回应了孩子的反应和诉求,能让儿童感受到关注关爱和支持。

  观察:

  自理能力提升,康复尚待发力

  通过观摩课堂,记者发现,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是该院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以本学期为例,每天上午有一节“刷牙+点心”课,下午通过设置绘画、音乐、手工等不同的主题,开设个训课,做到了集体教学和一对一教学相搭配。

  显然,提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

  “这是结合福利院的实际情况而设定的。”李丰告诉记者,院内孩子绝大部分无法通过教育部门的智力测评,所以即便适龄,也难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但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能生活基本自理、有初步认知意识,对于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就有很实际的意义。”李丰说。

  从去年9月至12月,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连续三个月用专业儿童评估工具对孩子进行评估。评估从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社交——情感能力三个维度开展,共有41个测评项目,数据显示,孩子的各项能力均有所增进,尤其是日常生活能力。如今,该院部分肢体无功能障碍的儿童,从原来日常生活完全依赖护理员到如今在进食、穿衣、洗漱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儿童从原来的不听指令,到学会了听从简单指令、减少异常行为次数,树立了规则意识。

  但在李丰看来,项目也并非完美无缺。

  “总体来看,教的效果明显,康复治疗方面相比欠缺。”李丰表示,整个项目包含学前、康教、青少年运动三个子项目,没有包含专业康复治疗的内容。目前,该院仅有一名康复治疗师。“我们希望能与残联开展合作,争取成为他们的定点康复机构,从而利用专业力量促进残障儿童更好地成长。”李丰坦言,这也是福利院下一步力争补齐的短板。

  好消息是,在全省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中,省民政厅已把这一计划纳入其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赣州市儿童福利院康教融合项目带来的启示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畅行
   第12版:公益广告
小区换新颜幸福再“升级”
为孤残儿童开启一扇窗
“红军书记”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