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做好全省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

  各市委、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内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节日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提倡春节假期非必要不流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

  1.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应就地过年。积极劝导国内外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暂缓来(返)赣,把人员流动降到最低,防止因人员流动导致疫情传播扩散。确需来(返)赣人员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在抵赣前24小时由本人或其亲友向所在社区(村组)或单位如实报告,到赣后实行7天集中隔离。各地应及时做好宣传引导,精准梳理辖区在外高风险地区人员情况,做好在外人员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

  2.疫情中低风险地区群众来(返)赣需符合防疫要求。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确需来(返)赣人员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在抵赣前24小时由本人或其亲友向所在社区(村组)或单位如实报告,到赣后实行7天居家隔离。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确需来(返)赣人员须在抵赣前24小时由本人或其亲友向所在社区(村组)或单位如实报告;若旅居的设区市(州、盟、地区)范围内有被精准划定为高风险地区,或旅居的县(市、区)范围内有被精准划定为中风险地区的,入赣时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不能提供的,到赣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从事进口物品搬运、运输、存储和销售等相关工作的,入赣时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不能提供的,到赣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并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各地应结合本地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做好来(返)赣人员隔离防控工作。

  3.省内人员应减少非必要聚集流动。引导省内人员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按规定审批监管春节期间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展销等活动,旅游景区、娱乐场所、演出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等场所要采取预约、分流、管控等多种方式控制人员规模;各类组织和群体不举办50人以上的聚集性活动,50人及以下的聚集性活动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活动举办方制定并落实疫情防控方案,报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个人家庭聚集尽量控制人数,并做好个人自我防护,积极倡导“红事”缓办,“白事”简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员要带头就地过年,不得前往省外中高风险地区。鼓励引导企业将工人留在当地过春节。各大专院校要合理引导尚未离校的师生就地过年。

  二、加强就地过年群众生活保障

  4.确保生活物资“量足价稳”。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着力推进粮油、蔬菜、肉类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保供稳价工作。

  5.确保能源供应。成立能源保供工作专班,准确研判能源供需形势,加强能源运行调度监测。各地要重点确保民生用电、用气需求,全力保障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药品企业、重要生产生活物资生产企业及疫情留置观察点供电和供气稳定可靠,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年。

  6.确保省内商贸正常顺畅。引导和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卖场、生鲜电商、物流配送企业保持正常运营,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倡导社区、乡村零售网点春节假期每日营业时间不少于8小时。鼓励各地结合群众春节需求,积极提供非接触、少聚集的各类消费项目和社会服务。

  7.确保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增加网络、电视、广播等文化体育节目供应,(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鼓励提供免费流量、网络视频APP限时免费电影放映等线上服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公园、体育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应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保障开放时间,满足群众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需求。各类景区应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等要求,保障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假日旅游活动,更好满足群众旅游休闲需求。

  三、做好就地过年群众公共服务

  8.强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村“两委”等基层组织基础作用,按照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努力化解和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及时回应就地过年群众需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9.用心用情关爱困难群众。畅通社会救助渠道,确保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按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视情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适当向困难群众发放节日补助或临时生活补助。组织开展对困难老年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摸底排查、走访慰问,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关爱,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暖衣、有避寒场所,做到妥善照顾、服务到位。

  10.做好留校师生过年保障。加强学校食堂保供稳价,确保留校师生吃饱、吃好。做好住宿保障,对暂时无法离校的师生(含应届毕业生)要提供临时住宿场所。在达到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组织好留校师生过年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心理疏导和安全管理工作。

  11.做好企业稳岗留工。开展稳岗留工专项行动,促进企业以岗留工、以薪留工。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引导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不裁员、少裁员,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对安排农民工就地过年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用足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大力实施一般企业稳岗返还,对2020年度裁员(减员)率不高于6%的中小微企业,可返还其2020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大企业可返还其2020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

  12.保障务工人员权益。鼓励引导企业结合生产需要和劳动者的意愿,合理安排生产、错峰放假或调休,切实保障好就地过年务工人员的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指导企业稳定就地过年群众的劳动关系,规范用工行为,不得违法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春节期间安排工作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确保群众出行方便和货运畅通

  13.保障群众平安有序出行。统筹做好就地过年群众的运输服务保障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客运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通风消毒、体温检测、客座率控制、乘客信息登记等措施,指导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单位和出租汽车企业根据需要合理调整运力和运营时间,增强运力供给,最大程度满足就地过年群众的购物、休闲、娱乐等出行需求。

  14.保障特殊群体出行需求。完善健康码制度,落实人性化的服务引导和健康核验,扎实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提供传统与智能、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出行服务。

  15.保障货运物流畅通。加强应急物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保障,低风险地区要全面取消货运通行限制,中高风险地区要及时公布对货运车辆的防疫检查措施和通行条件,优先保障民生物资运输车辆通行。做好公路畅通、路况巡查、道路抢险、道路救援等工作,切实保障运输通道便捷高效通行。严管“两客一危一货一面”等重点车辆,严查“三超一疲劳”等严重违法行为,确保群众安全出行。各地和邮政管理部门以及快递物流企业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积极为寄递快递创造便利条件。

  五、积极营造就地过年良好氛围

  16.做好宣传引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新平台优势,广泛宣传节日期间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方便群众出行、关心关爱群众就地过年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讲好节日期间坚守岗位、志愿服务、互帮互助的暖心感人故事,努力营造良好节日氛围。

  17.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密切关注热点舆情,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负面影响。

  六、落实落细各项保障措施

  18.强化统筹推进。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加强组织协调,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千家万户安全欢乐过春节,全力坚守辖区内不发生本地输入性关联病例和扩散性病例的底线。各地要制定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从讲政治高度统筹做好春节假期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

  19.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落实属地、部门、单位、社区、个人的“五方责任”,调动社区、乡村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完善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合理安排值班人员,对城乡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给予适当值班、加班补助。对保障就地过年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按规定采取适当激励措施。

  20.坚持精准施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增强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人文关怀,坚决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不擅自“加码”,不采取“一刀切”措施,不得阻断人员出行、返乡,要给人民群众多些保障、多些便利,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安全过春节。

  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2月3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专题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魅力乡镇
   第12版:体育
“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如何认定?
十九届中央第六轮巡视完成反馈
一床棉絮·古田会议·党建密码
礼遇榜样模范 弘扬道德风尚
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在严防严守中筑牢安全底线
让所有在赣群众过一个平安祥和欢乐充实的新春佳节
关于做好全省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
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