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优成势的突围战

——看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学科如何争创一流学科

  本报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费南茜

  今年1月,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与江西省地矿局某地质队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各扬所长,联合开展重金属超标土地修复和安全利用,用科技助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战略。

  协议签署的背后,是“十三五”时期以来,该校以化学学科为代表的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积优成势。2020年底,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验收结果对外公布,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学科在一流学科中被评为“第一层次优秀学科”,测绘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在一流专业中也双双被评为“优秀专业”。

  打造一流平台,人才引培并举

  作为国防特色学科,该校化学学科源于1958年我国最早开设的放射性岩矿分析专业,可谓家底丰厚。秉持“兴核”使命,该学科长期服务于核能和平利用事业。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到2013年依托“博士特需项目”招收博士研究生,历经数代人努力,该学科所涵盖的应用化学专业已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特色鲜明、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良好态势,ESI学科排名挺进全球前1%。

  建设一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培养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坐拥历史积淀的优势,该校在强化自身人才培育的同时,大力筑巢引凤,以一流的平台建设吸引一流的人才,持续巩固提升化学等优质学科的学科优势。

  2018年12月,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成为我国核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独立运行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发中心、教育部“111计划”基地等平台建设,该校化学学科共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12人;培养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核军工行业领军人才等一批高端人才。

  正是看中学校拥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在江西和学校人才政策的招揽下,从东部沿海省份“迁徙”红土地,扎根东华理工大学。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学科专任教师达73人,其中教授占39.7%,45岁以下成员占67.1%。“十三五”时期,该校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占比从最初的38%升至56%。

  学术科研成果,红土地上发生“化学反应”

  一流师资队伍的有力建设带来了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直接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以化学学科为例,近三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硕士生就业率达97.5%;考研考博率稳步增长,录取率分别达37.5%、30%。

  一系列化学学科的学术科研成果,也在红土地上发生“化学反应”。目前,该学科已形成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四个稳定研究方向,创新了质谱学理论,开创直接质谱分析方法学,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发明了六大类新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俄罗斯推广应用。其中,痕量毒物速查仪能在90分钟内快速筛查450种有毒物质,在法医毒物学检测中可对常见复杂样品(尿液、血液等)中的痕量毒物进行直接质谱分析,满足了刑侦领域需求。

  与此同时,该校主动服务江西“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行动计划,对接江西食品、医药等企业,研发了天然香兰素与茴香醛提取新工艺,突破了原有生产工艺能耗高、耗量大、不环保的技术瓶颈,成果已在江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通过解决重大前沿基础科学问题,服务于国家和江西省发展战略,特别是在能源、环境、医药、食品等领域,力争产生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柳和生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来自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的温暖故事
一张消防员和外婆的“婚纱照”,暖人故事背后是——~~~
~~~——看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学科如何争创一流学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经济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魅力乡镇
   第12版:体育
给我阳光 许您未来
爱的延续
积优成势的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