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农村正在兴起“智慧农业”的创新变革。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专家认为,“互联网+”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推进农村与城市“同网同速”
创建电商公司、建冷库、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电商脱贫明星”,几年时间,陕西省黄陵县田庄镇东村王圪崂组的“90后”小伙王博改变了人生。
让王博甩掉贫困帽子的契机,源于他一次在微信朋友圈晒照片。2016年,王博家里的苹果成熟,看着红彤彤的苹果,他忍不住在朋友圈分享了几张照片。之后,凭借优质的苹果、良好的信誉,他赢得了越来越多回头客。随着当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政府支持下,他入驻黄陵县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成立邮政局“村邮乐购”村级服务站、黄陵县“王二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果树种植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石。为实现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专家建议,应从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入手,找出有力抓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
大数据让农事更“智慧”
在办公室里操作手机,用无人机查看果树生长情况;果园里,无人值守机器人为果树洗澡除菌,遇到病虫害时为果树施药;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自动配比水量和肥量,让果树喝上干净水……在上海市崇明区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50多种高科技设备每天自动化运行。该基地科技负责人介绍,基地里各类传感器会将翠冠梨生长所需的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度等数据,自动采集、上传、存储到翠冠梨的物联网云平台。专家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指导农事,以提升翠冠梨品质。
如今,大数据技术已经走进全国多地农田,应用到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收获、播种、耕翻、深翻、打捆、植保、插秧、无人机等30余种作业类型中,告别凭经验种田种地,大数据技术应用让农事更“智慧”。
农业农村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平台,深入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强化数据挖掘、分析预测能力建设,并支持西部等重点地区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应用。
提升线上治理“温度”
村外客人来访,视频电话通知立即发到被访村民手机;有事找妇联,在手机点击“有事找大嫂”,妇联工作人员会立即联系你;订外卖、打车、旅游、寄快递,村民都可以在村里一款APP上完成……如今,在山东省日照市车家村,“互联网+”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了。
“以往流动人口管理都要挨家挨户拿本子记录,开会通知靠贴公告,而防诈宣传只能靠口耳相传。”据介绍,这些繁琐低效的治理手段逐渐成了历史。现在,流动人口信息被录入后台数据库,村里开会用线上通知,防诈宣传被搬到APP上。
未来,如何依托“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将继续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鼓励地方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深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扩大基层治理触达范围,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彭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