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东北乐安河畔,被誉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赣剧之乡”的历史文化名城——乐平,即坐落于此。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座千年古城里,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乐平古城自唐朝至上世纪初,一直是县治所在。由于保护措施得力,如今城内的古城规模仍十分可观,不仅有“中国传统古村落”,还有两处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在当地百姓的眼里,乐平古城就像福建的三坊七巷、云南的丽江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以一个近乎完整的旧貌,展示着千百年江西作为曾经的农业大省,在赣东北腹地形成的古县城布局和神采,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一道奇特的风景,一幅精彩的画卷。
这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复兴,在神州渐成共识,乐平古城老巷,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 汪劲松
1
古城和老巷相依
乐平古城城内有东南西北四条正街,城外还有南外街、沿河街。南外街北接南大街,南至乐安河。沿河街南临乐安河,北接程家巷、雷家巷、张家巷。
古城的街,经过拓宽改造,大都旧貌换新颜,只有老北门轮廓尚存,虽然早已成了一条小巷。好在,古城的小巷,就像老北门,至今大都奇迹般容颜未改。这些小巷,密如蛛网,难以计数,虽说不上原汁原味,却古朴而典雅,依然是人们的居所。
有巷就有名,或者说,有巷就该有名。
乐平古巷都有名有姓,而且,名都是乳名。这些名字洋溢着刚出生时人们对它的喜爱与期望,或者说保留了乐平古城古老而美好的记忆。
这种喜爱与期望,显示出乐平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这些历史记忆,连同小巷中流传的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传说,成为乐平千百年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印迹和见证。
走进乐平古城,穿行在一条条小巷,看白墙黑瓦残损陈旧,碎砖青石依稀可辨,建筑风格徽派饶派交融。有意无意间,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巷名映入眼帘,这些巷名,和这些巷子相映成趣,把城市装点得好像一个古巷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素面朝天,美不胜收。渐渐地,我会不知不觉想起米洛的维纳斯,甚至古罗马的斗兽场,会觉得眼前的小巷是那样的清雅,那样的沧桑而妩媚。
2
尊祖和亲情交融
最为常见的,自然是那些以姓氏命名的巷子了。
这些巷子,就像中国大地星罗棋布的以居住者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因为曾经的迁居者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巷子有了与当初那些迁居者的姓氏相同的名字。比如,叶家巷,程家巷,陈家巷,高家巷。
讲宗族,论血缘,随宗而迁,聚族而居,这是中国农业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不过,只要稍一打听就会发现,住在这些古巷里的人,其实并不像那些住在古村落里的人相互之间有同宗同源的亲情关系。古村落无论怎样历史久远,现在的居住者大多与始迁居者在血缘宗亲上一脉相承,保持着与村名相同的姓氏。而古巷现在的居住者很少有与巷名相同的姓氏,甚至也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这巷子名字的来历。
因为,始迁居于此并使巷子以他们姓氏命名的人,包括这些人的子孙后代,早已它迁或亡故,抑或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从何时起销声匿迹了。比如,周家巷和张家巷。
周家巷,南起东大街,北接扶摇巷,古代周氏聚居成巷,周家祠堂如今尚在,硕大的横梁,精美的雕饰,依然耀眼夺目,但周家巷今天的居住者很少有周姓。
最有趣的是张家巷,南起沿河街,北通迎宾东路,西靠程家巷。清乾隆时张氏在此聚居成巷。巷中曾建有张爷庙,供奉有大张爷、二张爷、三张爷的神像。新中国成立前,逢年过节,或是求神问卜,张家巷的人一般都要沐浴焚香敲锣打鼓请出张爷菩萨,叫作“菩萨出脚”。如今,张爷庙早已不存在,张氏子孙更是早已不知去向,勉强找几个姓张的一问,都是近些年从外地迁来的。
于是,走着走着,我会不无欣喜地意识到这些巷子虽然普通,普通得就像古村落,但它确实是江西古县城的缩影。住在巷子里的人祖籍天南海北,各有所宗,只是因缘际会,他们在这些小巷里相邻而居,相守相望,宛若宗亲。
于是,看着看着,会不由地感叹这些巷子实在太老了,老得甚至让你疑心眼前所见可能是很久以前的风景。
就这样走着,看着,想象古人,想象自己的生前和今后,蓦然间,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沧海桑田,什么叫人生如梦。
3
宗亲和城居共存
有宗就有祠。
和中国大大小小古村落一样,乐平古巷有大大小小很多宗祠。
这些祠堂,是乐平本土甚至外地同宗同族的人兴建的。祠堂大都集中在古城地势相对较高的东南面,也是宗祠建筑较为集中的地带。比如,洪氏总祠,王家祠。
洪氏总祠,八字门楼,马头山墙,坐西朝东,前面有三合院落,内部空间高耸深远,是城内规模最为宏大的祠堂。王家祠堂,两坡硬山顶,穿斗式结构,坐北朝南。
古巷有不少就以巷子中的祠堂名字命名。比如,方家祠巷,余家祠巷,支持(祠)巷。
这些巷子,比起那些用姓氏取名的巷子,更亲切,更庄重,更能体现中国人所特有的宗族血缘情结,虽然这些祠堂早已不再见有祭祖或是商议什么大事的活动,甚至几乎不再见有宗族的人居住或前来探询。
这种宗族文化和城市固有的商业文化各异其趣而又水乳交融,构成具有乐平甚至江西特色的传统城市文化。
徜徉在乐平古巷,看见一条条被叫作“试馆”或由试馆而得名的巷子,你会惊讶地发现,乐平人的血缘亲情意识之浓厚与深切,竟然还体现在这样的巷子中。
这些以“试馆”命名的巷子,乍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怪怪的,似乎这些巷子都属于旅馆、茶馆等商业娱乐性场所之类。
实际上,它们是乐平乡里某个宗族村落用族产在城里购买或兴建的房屋。这些试馆所在的巷子以试馆的名字命名,有的叫“某某试馆”。比如,三都试馆巷,五都试馆巷。“都”,曾经是一种行政区划,大概介乎“保甲”与“乡”之间。“试”,自然是读书应试之意。有的“试馆”,名字比较婉约、含蓄。比如,岁有试馆,龙溪试馆,三溪试馆。
这些巷子,比起那些以姓氏或宗祠命名的巷子,在情感内涵上更为平和,更为亲切一些,更能体现过去的乐平人的宗族亲情。
置身这样的古巷,我会格外强烈地意识到血缘亲情的弥足珍贵,我切身地感受到江西传统农业文化在乐平古城的别样的凝聚和展现。
4
人与自然和谐
中国农业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所谓“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讲的都不过是人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乐平古城是与自然相伴而生互为依存的。
在乐平古巷,你会看到这儿几乎所有的道路与房子的建筑布局与风格,与现在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现在的道路讲究平坦笔直,房子讲究整齐划一。而古巷道路和房屋都依原始地貌建设,道路时宽时窄,长短不一,高低起伏,曲径通幽,房屋门楼各异,进深有别,商住杂处,大小不同。
古巷这样的布局,让人很容易想见古城在成为县城前,甚至在有人烟之前的地貌。身临其境,你的思绪会不知不觉飞向洪荒。你会一下子理解了中国人为何将对自然的敬畏视如宗教。
这一点,也体现在乐平古城的一些巷名中。比如,十亩地巷,菖蒲塘巷,麻园里巷,翥山岭巷,水荫洞巷,转弯头巷。
这些巷名直接指称地貌。这样的巷名,听起来土气、粗俗,好像很随意,但其实,它们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强调息息相关。仔细端详、实地揣摩,这样土气十足的巷名,是很耐人寻味甚至可以说撼人心魄的。
的确,从老庄的道家学说,到中国诗画对山水花木等自然景观的写意,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自然精神。
5
世俗和浪漫共舞
古城南门外的乐安河边,曾经舟楫辐辏,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会馆林立。
走进古巷,你若是留意些,不时会看见有些巷子的名字颇为俗气以至铜臭味十足,不像前面看到的那些巷子的名字那样淡雅、唯美。比如,财贵巷,典当巷,永聚巷,同兴巷,康乐里,信泰巷,福禄巷,富贵巷,永和巷。它们都源于巷子里曾经同名的商号或作坊。
不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巷子,从这里,可以想象过去的乐平古城,不仅正街茶楼酒肆鳞次栉比,就连小巷商店作坊也目不暇接。这景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好像也难得一见。
所谓市井,其实就是商贸和人流的聚合。乐平古城几乎每条巷口都有一口井,古城有了许多以井的名字命名的小巷。比如,高井巷,陈家井巷、细井巷、白井巷。
细井巷的细井的直径约有一米,在古城中并不算细小,不知为何,这口井被叫作“细井”。其中的缘由,也许是城里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正话反说,也就是所谓市井文化的影响吧。
我在细井巷长大,从小到大喝的都是细井里的水,可以说看惯了井边女人浣衣洗菜,听惯了巷口人们说长论短。因此,我对“市井”一词的含义总觉得特别的熟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去乡下做客,屁股还未坐稳,邻居们就争相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相反,城里有谁家里来了客,邻居们大都是熟视无睹不闻不问。
白井巷的得名简单得多,也有趣得多,据说是因为用此井水做豆腐白净。换个角度品味,这样的取名,好像有些势利之嫌。
兴许是因为古城巷名动辄源自生态环境、商贸利益和庙宇祠堂,似乎显得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有些巷名却取得很激情,很浪漫。比如,扶摇巷。
扶摇巷,西南接周家巷,东北至交通巷,清光绪时有人建宅院“扶摇居”,巷名于是称“扶摇巷”。成语有“扶摇直上”。庄子云,“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小巷而名“扶摇”,多大的襟怀和气魄!
最浪漫的,莫过于那些以神话传说命名的巷子。比如,飞仙桥巷。
飞仙桥巷,北起长寿路,东南通老北门,西南达华家巷,呈“人”字形,巷北端有一木桥。相传有位白发仙翁在此稍停,与农夫对话后,刹那间不见踪影。于是,桥称“飞仙桥”,巷从桥名。
假如说,乐平古城的正街是乐平古城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这些小巷便是这棵大树的枝条了。这些枝条,连同大树的根系和主干,古老而鲜活,平常又神奇。千百年来,它们参差错落,摇曳生姿,更有名有姓,风情万种。
如今,乐平正着力将本地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赣东北明珠,其中,乐平古城的保护和改造被作为重点项目之一,老北门“中国古村落”改造即将竣工,周家巷“江西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通过评审,何家台“江西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在启动。
这些项目的实施,可望在乐平古城建构起完整的保护体系,做到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相结合,乐平古城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