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周 玮
从红色旅游升温到三星堆考古引发世界关注,从“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到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广泛激发爱国热情,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这样“活”起来,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刻自信在新时代升腾凝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近日,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未来五年传承发展工作蓝图绘就。
谋划“十四五”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4年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出台,制定出未来五年传承发展路线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动态、开放的系列工程。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包括15个原有项目: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系列文化经典、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还有8个新设项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城市文化生态修复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规划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典籍整理编纂出版,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通多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加大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文化家底逐步摸清 研究阐发全面展开
工程实施4年来,15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文化家底逐步摸清,研究阐发全面展开。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积极推进文物、非遗、古籍、地方戏曲剧种、美术馆藏品普查和复核工作;加强文化资源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全国地方戏曲普查报告汇编》已经成书。
——公布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青海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研究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
——截至目前,已公布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912片,确定历史建筑3.85万处,不少有价值的工业建筑、文化景观也逐步纳入保护体系。
…………
实践证明,以实施工程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很好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
从2018年建立由中央宣传部牵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部际协调组以来,各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协调传承发展重大问题,论证、指导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各地陆续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督查调研,提供制度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形成全国一盘棋。
融入生产生活 助力全面小康
4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国民教育各领域,滋养精神根脉、点亮小康生活。
将中华文化传承与重大节庆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抓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契机,因地制宜举办一系列接地气、有生气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美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在全国高校建设106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全国中小学建设近30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开展“网络中国节”系列网络文化活动,推出一批传统节日动漫、微视频、视频直播等网络文化产品……许多曾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领略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与此同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让学戏、懂戏、爱戏的人越来越多,节令饮食、中医养生、传统体育渐成时尚。
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方式、多元表达、科技赋能,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带来全新启示。《中国地名大会》综合调动知识竞赛、文化解读、文艺呈现、人物故事等多种元素,挖掘地名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引导广大受众在“知来路”中“明未来”,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历史命题拓展新内容。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推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家将》《大运河奇缘》《百鸟朝凤》等传统文化动画片,受到小观众喜爱。“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公益应用计划”免费提供字库公益授权,让书法经典“用起来”,让精品字库融入大众生活,提升公益宣传的视觉审美。
用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升华中,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让中华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据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