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清晨,卢明镜都会拉开卷帘门,开启一天的生活。
他在九江市修水县的柏树村开了一家超市,一开就是23年。村子坐落在省界边缘的山脉之中,距修水县城60多公里。2020年前,修水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号称“八山半水一分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修水县在去年摘帽脱贫,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解冻
上午10时,卢明镜在微信群中喊了一声:“新挖的竹笋,有谁要吗?”他经营着村子里最大的超市,但店里空无一人,和群里的热闹形成鲜明反差。很快,竹笋卖了出去。去年上半年,他建立了一个面向全村的微信群。只要有人在群里买东西,他就会送货上门。
慢慢地,卢明镜的群成了村民的信息中转站。人们在群里询问茶叶价格、为竹笋寻找买家。群成员数也越来越多,达300多人。“大家沟通方便了,我的生意也好了起来。”卢明镜说。
53岁的卢明镜是个热心人,在村里有着好口碑。年轻时,他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遇到贫困学生他总是能帮则帮。儿子笑称父亲是“贴钱”工作。1998年,卢明镜离开教师岗位,在村里开起一家超市。超市有50多平方米,货架上满是零食、饮料、粮油等。每天,卢明镜夫妇都会把超市打扫干净,把商品摆放整齐。
村里的超市从未卖过水果、蔬菜,村民们就吃自家种的少数几样菜,地里没菜的季节,或是想要尝鲜,就只能从村落间的流动小贩那里购买。“他们卖蔬菜、水果的价格,比县城里的价格贵很多,尤其是过年的时候,1斤橘子能卖到7、8块钱,1斤辣椒得10多块钱。”卢明镜说道。
虽然村里早早修了平整的道路,但人们似乎有些抗拒城市的陌生和喧嚣。“村子修了水泥路,盖了楼房,但是年轻人都走了。2013年,县里下了政策,山上的两个村子都搬去了城里。现在村子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了。” 卢明镜说,年长的老人除了找附近的邻居聊聊天,更多时候则喜欢靠在竹椅上,坐上几个小时,仿佛时间可以静止。在卢明镜看来,柏树村太久没有被激活了。
与那些老人不一样,卢明镜仍对外界抱有好奇心。11年前,他就买了一台电脑上网,这也是柏树村的第一台电脑。为了给超市进货,他每周都会开着货车到修水县城。在嘈杂的车流中,他清楚看到县城与村子之间的差异,他也明白,或许互联网可以抹平些差异。
去年上半年,疫情打破了村子的社交秩序,习惯串门聊天的老人,也不得不在儿女的远程帮助下,拿起手机联系彼此。也正是这个时候,卢明镜组建起了微信群,如今,他的微信群成为村子热闹的社交场。店里不忙时,他就坐在收银台前,在群里和大家聊天。
和往常一样,超市门前的水泥路依旧没有行人。但在卢明镜看来,之前像被冻住的村子,慢慢有了生气。
尝试
柏树村的房子多是白色的二层楼房。几乎每户楼房门前,都会放置一个竹制的筛子,上面铺着一层墨绿色的碎菜,那是村民晾晒的咸菜。“没有蔬菜收成的季节,这就是我们的家常菜了。”卢明镜说道。
村民的缺菜窘境,他一直看在眼里。但蔬菜水果运输难,不易保存,二十多年来,卢明镜从未想过从村外进菜来卖。直到2020年10月,卢明镜去县城进货时,听朋友说,可以在网上下订单,新鲜食材第二天就能送货上门,村子也可以申请站点。他一路跟人打听学习,直到自己成了美团优选的团长,成功申请在柏树村开了站点。
11月14日,卢明镜正式成为“团长”的前一天,他兴奋地在自己的群里宣传:可以找他从网上下单买菜,品种齐全,可惜未等到一个订单。他只好自己下了一单,买了些蔬菜、水果,和自家超市没有的零食。“村民从小贩那里买惯了,都不相信蔬菜和水果会这么便宜,怕网上东西是假的。”卢明镜发现,人们的观念有待改变。
第二天上午,货车引擎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车子停在卢明镜的超市门口,吸引临近的村民围观。在众人注视中,卢明镜从货车上取下一件件新鲜的蔬菜水果,有人在旁好奇询问,有人上前翻看着。起初的一两个月,订单量很少,每天只有十几二十件,卢明镜担心司机不愿意送,还在家里做好午饭,等司机中午把货送到后,能吃口热饭。
渐渐地,卢明镜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先是临近的村民尝试下单,村民收货后,又在唠家常时说起网上买东西的好处,不少老人听说手机上团购的东西又好又便宜,就主动找到卢明镜,让他帮忙下单,卢明镜也手把手教会他们用手机买东西。
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村,欣喜地发现他们在外常用的团购竟已开到了老家村里,年轻人纷纷教家里的老人下单。
“那个时候,每天的订单量能达到400多件(每个商品算一件),我们村子一共才100多户人家。”卢明镜说。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各家各户都在囤年货和准备年夜饭,卢明镜接到的订单也达到最高峰,超市门前摆满了美团优选送来的商品。回忆起那一天的忙碌,卢明镜感慨万千:“大家其实都明白互联网能带来方便,起初人们只是停留在过去,不知道如何改变。”
坚守
樊南星比卢明镜小9岁,今年44岁。他家里有地,经邻居介绍,农闲时当货车司机赚钱,“每年11月至来年2月,是农民休息的时间,我正好会开车,赚些钱改善生活。”
2020年11月15日,樊南星开着他刚刚入手的二手小货车,来到了距家32公里位于古市镇的美团优选仓库。仓库内,数十名当地村民拿着货物单、拉着平板推车,向塑料箱里分拣货物。樊南星停好货车,来到自己的货物箱旁,按照货物单,蹲在地上检查货品。那是他第一次送货,总担心出差错。
第一次送货并不容易,樊南星要从古市镇出发,途经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会的黄龙山,最终到达水源乡的石泉村,沿途配送的团点多达30多个。山路陡峭,有些路面的坡度超过30度。
樊南星从未走过这条路,对沿途的村庄也不熟悉,而山里网络信号不好,地图不好用,樊南星还要下车,向村民问路。那天送货,他前后花了8个多小时。“路不好走,又远又陡,我现在的这条路线,之前有两个司机都不干了。”樊南星说。
而樊南星坚持了下来。随后的几个月,他慢慢熟悉路线,还找到了更近的小路,运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货车在青山中划过一条银线,串联起被大山隔开的村镇。
对于货运司机这个职业,樊南星很满意,“现在没有农活,每个月收入也能达到四千元左右,年前单量多,2月份赚了七八千元。而且送得快的话,我中午就能赶回家,给妻子做饭。”每天在路上,樊南星最挂念家中的妻子。
2005年的一天,他妻子正在吃饭,筷子突然从手中滑落,怎么也握不起来。樊南星带她多地求医,最终妻子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渐冻症”。当时,樊南星正在温州当货车司机,大女儿5岁,小女儿刚刚1岁。无奈之下,樊南星拉货时会带上母女三人,以便于照顾。每到晚上,他再帮妻子按摩、锻炼。
忙工作、跑医院,照顾妻女,樊南星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年。十年里,他一边打工一边求医,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回忆那段日子时,樊南星只是笑笑,“我自己都不知道当时怎么坚持下来的,太苦了。”
2016年,樊南星带着妻女回到了老家界源村,向村民租了22亩地,打算种桑。在自家竹林里,他还一个人盖了一间简陋的牲畜舍,养了18只鸵鸟、20多头羊和一些鸡鸭。远离了路上的奔波,他有更多时间照顾妻子,每天六时起床,为妻子做饭、喂饭。妻子喜欢到外面看看,他就带妻子兜风,去宁静的山里,去喧闹的镇上。虽然妻子只是坐在车里看风景,但也十分开心。仿佛那辆车,驶出了被冻住的人生。
期待
对樊南星来说,2020年是收获的一年。上半年,他还清了大多数债务,还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兼职做起美团优选司机后,樊南星每个月的收入又增加了几千元,离他承诺妻子“奔小康”的目标也更进了一步。
他现在每天照顾妻子吃过早饭,7时左右离开家,出门前都会在灰色水瓶中装满菊花茶,“这是我们修水特有的茶,别的地方喝不到。”
春节过后,年轻人陆续离开村庄,而卢明镜团点的订单量并未大幅下降。那些离开父母的年轻人,开始为父母买东西,被卢明镜称为“孝心单”。
其中一个在深圳打工的人,一月份开始在美团优选上给老家的爸妈买菜,一买就是3个月。还有一位在外打工的姑娘,卢明镜说和她并不熟悉,每次下单后,姑娘都会细心提醒,请卢团长或者邻居帮忙把货送给家里的老父亲。每次接到这种订单,卢明镜会发自内心的高兴。他在上门送货时,总是提高声量说一句:“你家孩子给你买的东西。”
有一天,他给隔壁老爷子送了一份“孝心单”。老爷子不善言辞,脸上堆满了笑。旁边聚在一起的老人一半羡慕、一半开玩笑地问卢明镜:“团长,有我的订单吗?”除了柏树村,在大山中的各个村落,“孝心单”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一种潮流。卢明镜清楚,在一份份订单背后,是远在他乡的牵挂和亲情。
作为一种电商新模式,美团优选通过在市县及乡村搭建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已将商品和服务带到全国2000余个市县数万个村庄,逐步激活乡村消费需求;同时为数百万名“团长”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激励及售后保障措施,让“团长”更好地服务居民,并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
装好货物,喝一口菊花茶,樊南星的货车再次启程。他并不知道那些订单从何而来,但他知道,等待收货的人总有期待。送货途中樊南星总会驶过一片油菜花地,油菜花正在盛放,清风拂过花海,带起一阵清香。在花香中,樊南星闻到了春天的味道。
(辉 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