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国情怀中的“国之大者”

——追寻那些年“母亲·家书”中的初心与传承

  新华社记者 李亚彪 邵香云 徐 扬

  黄卷青灯,静夜时分。几纸旧笺,家国情深。数行墨迹,寸草丹心。展读有感,抚之可亲,仿佛斯人未曾远去,耳畔犹有余音。

  母亲节来临之际,你还记得那些年妈妈写给你的信吗?你还记得写给妈妈的信吗?

  打开近百年中国历史长卷,从一封封与母亲往来的家书中,可以读到思念、牵挂、感恩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读到岁月印痕、家风传承、信仰之光,读到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赓续……

  情感档案里的历史印痕

  家书,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档案,也是更为鲜活的历史。

  “我和老太爷一切如恒,均安适,可放心勿念。惟生活程度,较去年上半年,粮物一切,价昂二三倍以上……”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珍藏着1940年4月邓颖超母亲杨振德从贵阳写给女儿女婿的家书。武汉失陷后,包括杨振德在内的一批抗日家属转移到贵阳。

  “那个艰苦时代,杨振德用独立自强、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女儿。”纪念馆研究部主任李勤说,她始终支持女儿女婿的革命事业,没给两人添麻烦。

  回望百年,无数仁人志士告别慈母投身革命,那些母子家书成为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见证。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东寺巷一处老宅内,入门可见革命烈士证明书和抗日英雄童长荣的肖像,这里住着童长荣的后人。

  曾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的童长荣,1926年赴日留学期间写信给母亲。信中担忧国内军阀混战下的“兵匪之乱”,感叹“在社会未有变革,上下未颠倒之前”,“是不能平静的”。

  童长荣回国后参加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存亡进入关键时刻,他和大批共产党员被组织派到东北工作,在对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长眠于白山黑水。

  打开一封封家书,就是唤醒一段段历史。

  湖北襄樊,1977年高考恢复,在棉纺织印染厂工作的谢湘收到母亲建议自己报考的来信后,刻苦复习踏进考场,考入武汉大学,后来成为知名新闻人。

  浙江杭州,2003年5月,正值“非典”肆虐,少年游泳队员汪顺接受全封闭训练。妈妈提笔写信,勉励儿子在疫情下坚持学习、刻苦训练,“未来的祖国要靠你们保卫”。这封母亲来信,被后来成为世界冠军的汪顺珍藏了十几年。

  四川汶川,2008年初夏,海军总医院护士孙艳杰在被余震威胁的帐篷里,用自己支援抗震一线和丈夫服务保障迎接北京奥运会的故事,勉励女儿好好准备中考。

  美国纽约,2018年9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领奖的中国代表之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乡村绿色发展的故事。晚上回到房间,她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致信大洋彼岸的女儿,分享自己的喜悦,希望能给女儿以自信和力量。

  “母子间的书信就是家史,而家的故事,也是国的故事。”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

  千叮万嘱下的家风传承

  “初中三年,我没有接送过你一次上放学……也没有休过一次假陪你……”

  2020年秋,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政府信访局派驻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龙元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赵德莉给儿子江博写下一封满怀愧疚的家书。

  四年前,有20年党龄的赵德莉主动报名驻村扶贫,立志要为龙元村拔“穷根”。

  “妈妈要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她很伟大,我也要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江博读了信后说。

  叶集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程勇说,母亲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信里每个细节,都闪动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写下“亲情欠条”的,不只有扶贫妈妈。

  2020年2月,一封家书从武汉寄往兰州,写信人是一位抗疫妈妈——甘肃省肿瘤医院麻醉手术科护士长周馨瑜,她是甘肃省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收信人是她儿子。

  20多天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周馨瑜在20分钟内就做出了“逆行”的选择。

  “孩子,请原谅妈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信中写道,“在不远的未来,你将守护妈妈,守护我们的家,守护我们的国,守护这方生生不息、我们深爱着的土地。”

  这封2000多字的家书,是一次久违的母子长谈,更是一份成人礼。儿子回信说,读到妈妈的信时,“内心似有熊熊烈火”。

  一位十几岁的中学生,从妈妈的来信中读懂了家与国,读懂了爱与责任。

  “母亲对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母亲的信往往有助于子女价值观塑造。”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

  在张丁征集的6万封家书中,存放着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员韩雅兰到复旦大学和延安抗大读书时写给儿子和父母的书信。韩雅兰病逝后,儿子沿着母亲的足迹,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书信,意味着分别。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哪怕相距万里。

  “儿子,不要去问为什么不是别人,一定要是我的妈妈。”2015年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综合ICU护士长高春华参加援非医疗队前,边流泪边写下给儿子的信。

  “长大后我就懂了妈妈,明白了她的坚持和守护。”六年后备战高考的儿子依然记得那封信。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书中那一句句母亲的叮嘱,就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字里行间中的信仰之光

  静静的展厅里,是一片仿真白桦林,偶有白雪飘落,一张黑白照挂在那里:一位母亲将孩子抱在膝头,凝视远方。

  展柜中有一纸家书,是照片中的主人公——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幼子的绝笔。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85年后,重读此信,寥寥数语,一字一泪。

  “赵一曼没能像大多数妈妈一样看着孩子长大,但她用自己的牺牲,告诉儿子怎样做一个中国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

  烈士的家书,是党史学习教育生动的教材。那里有本真的生命、炽热的情感、至深的亲情,还有永不动摇的信念。

  这种信念是铁血壮志,字字滚烫。

  “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这是抗战初期左权将军致母亲的信。

  “只要有益于社会,什么都是可以牺牲的。这是儿的志决,亦您老人家所深望之处……”1933年,在皖南开展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员储汉仪给母亲的信中,表达了革命到底的决绝。

  这种信念是希望梦想,照亮苍穹。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受尽酷刑的夏明翰忍着伤痛,写下诀别家书,从容赴死。

  “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向警予牺牲前留给幼女的信中的美好憧憬,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这种信念是浩然正气,响遏行云。

  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27岁的东北野战军4纵12师35团2营教导员许英壮烈牺牲,战友从他衣兜里发现了一个月前写给母亲的家书:“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黄继光给母亲的信写道,“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战场”。信寄出5个月后,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辟通道,牺牲时年仅21岁。

  “这些家书背后,是约2000万名烈士义无反顾投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伟大事业的缩影。”南开大学教授张健说。

  家书中,这些曾经年轻、也永远年轻的面孔,都是母亲心中最牵挂的那一个。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无比,都在用毕生追求这个“国之大者”。

  这,也是今天的我们,对母亲最崇高而深刻的致敬!

  参与记者 姜 刚 黄 筱 梁 军 周润健 王自宸 赵洪南 

  (新华社合肥5月9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党建引领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第06版:江西魅力乡镇 琴亭镇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体育
家国情怀中的“国之大者”
网络不是歪曲历史的治外之地
拓展线上渠道 助力花卉销售
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成交金额超410亿元
消博会,“上新”了!
消博会:国货也新潮
分宜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余江兴工强企跑出工业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