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犹:访民情解民忧 育产业促就业

培育生态茶园,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本报记者 洪怀峰 文/图

  5月7日,恰逢立夏的第二天,农业生产已进入繁忙季,上犹县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进茶园、果园、稻田,卷起裤腿、撸起袖子,与群众一起忙碌着。

  上犹县结合实际,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践行苏区干部好作风,帮助解决农村困难事、农民烦心事,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这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具体表现。”上犹县博物馆特聘的义务党史讲解员黄义苏在平富乡上寨村红三军团旧址群,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作讲解,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他必讲的内容之一,特别是“红军渠”的故事,讲得尤为动情。

  1932年4月,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率领下到达上犹县营前镇。当时,营前镇万潭子一带的农田,因水利基础设施差,常年受旱情影响,产量一直很低。彭德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干部战士与当地百姓一道,顶风冒雨,起早摸黑,苦战20多天,把引水渠修好了,引水渠被人们称之为“红军渠”。

  正值春耕春播生产的关键时节,上犹县要求党员干部从“红军渠”等活生生的党史中,汲取为民服务的力量,下沉到农村,察民情访民意,让“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

  “我是社溪镇的徐祖卫,今年流转了近200亩农田,但是平富灌渠有泥沙沉积,加上杂草丛生,水库里的水无法流进稻田。”“我是平富乡上寨村的余华德,家里种了30亩稻田,但因清明前后天气骤冷,冻死了很多秧苗。全村至少有70亩秧苗无着落,我家缺10亩秧苗。”通过走访发现,群众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水渠灌溉、秧苗培育、脐橙保果、道路畅通等方面。

  对此,上犹各级党委和政府,迅速组织党员干部送服务、送技术,进行针对性帮扶。

  “我今年计划种两季水稻,如果有10亩水稻误了农时,家里的收入就要减少很多。”余华德说,党和政府就是他的贴心人。现在,平富灌渠修通了、庄坑村进出村的主干道路面修复了,上洞村千亩茶园水渠清淤了……一件件实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

  做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除草、修枝……5月7日,上洞村千亩茶园基地一片繁忙。“我在这里务工一天的工资是120元,仅清明节前后,在这里摘茶叶就赚了三四千元,一年下来在这务工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脱贫户余宽先说,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上犹县要求党员干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并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激情,争做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当年,群众倾其所有支援红军,村里做到了要人出人,要粮出粮,要物出物,要钱出钱,贡献了6000担粮食、3.5万双布鞋。”上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厚亮告诉记者,不仅要鉴往知来,还要感恩奋进,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群众最好的回报。

  党员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余作宫是上寨村村干部,也是脐橙种植的行家里手。村民邓昌杰种了3000株脐橙,余作宫经常到邓昌杰的果园,免费送技术上门,手把手教他如何对脐橙保花保果。

  邓昌杰告诉记者,党员干部就是他的“主心骨”,在村干部的指导下,今年他家的脐橙丰收在望,毛收入不会低于30万元。

  上犹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打造红三军团旧址群,同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诗画乡村,并培育一批生态茶园、脐橙基地以及毛竹林等生态产业基地,按照农旅融合的模式,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江西魅力乡镇 白源街道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文艺评论
   第09版:民生
   第10版:专题
   第12版:体育
南昌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调整
上犹:访民情解民忧 育产业促就业
图片新闻
防灾教育进校园
都昌太阳村女孩登上央视舞台
走访全覆盖 倾心解难题
村里手机信号弱 村民期盼快解决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