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军 邹海斌
文化兴,则国运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关系乡村全面振兴,关系彻底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笔者近日在一些社区、乡村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的运行情况,真切感受到,文明实践如何实践,关键在“实”。
义诊、科普、普法、亲子阅读、爱心家教……日前,宜春市宜阳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门口的一块电子展板,告知当周的活动安排,每天一场,向公众开放,全部免费。“……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在余干瑞洪镇山前村,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喇叭里传出的童趣声·红色家书朗读声,将夏明翰烈士就义前写给母亲、姐姐的信中那份对爱的深沉、对革命的坚毅的情感传递开来。当地群众说,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的活动多了,大家的参与度高了,无形中学到了更多的文化,这些实在的做法真好。
好在哪?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顺应了群众期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建在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场所。宜阳新区让这些公共资源用起来、活起来,把群众聚起来,乐到一起来,就是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59岁的湖咀村村民张美花直夸这个站办得好:“儿子、儿媳到杭州打工了,她经常都会带着5岁的孙子到这里接受党建文化法制宣传员张晶晶给孩子们上的学前辅导课,孩子学了知识,家长在外也放心。”
实在哪?一是“大门常开”,就是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大门敞开,做到有人定期值班,常态性地面向广大居民、村民开放,让群众进得来、喜欢来,愉悦身心。二是“活动常搞”,就是要以服务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经常性地、多种形式地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升思想。
只有实了,才能好。怎么个实法?笔者认为,宜阳和余干的几点做法可资借鉴。
首先,创新形式夯实运作机制。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走出“重建轻管”的误区,做到建管并举,管用相长,确保每一个中心(所、站)都能建好管好用好,成为干部群众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经费上、制度上、内容上,为这些文明实践阵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还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要做到“大门常开,活动常搞”,需要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要不拘一格,多种形式探索培养、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2019年12月,宜阳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先行先试,以类似于项目招商的形式签约引入微爱公益,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培养一支专门的日常管理、志愿服务力量,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
其次,尊重民意建实活动阵地。2018年,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文明实践站挂牌在村委会办公,很少有群众主动参与。通过走访调研得知,多数群众感觉村委会是比较严肃的地方,开展活动总感觉放不开。为此,该村将实践站改建到村口樟树下,群众觉得实践站接了地气,参与热情自然而增。在实践广场建设过程中,群众又建议安装几盏灯方便晚上活动,该村及时采纳并改进。如今,实践站既有可供村民阅读的图书室,也有村民活动的广场,还有村民学习的大讲堂,更有老人的幸福食堂。村民们自编自演小话剧,组建合唱队,吸引了邻村的村民前来参与,小村庄的文化气氛日益浓厚。
再者,以民为本办实群众小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一个大平台,要注重整合文明实践力量,探索与志愿服务队伍相结合,通过文明实践项目、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打造,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在常态化的为民服务中吸引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形成“群众有需求,就能找到好帮手”的好氛围。近期,余干县委宣传部联合余干县新华书店组织“送红色经典进文明实践站”的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宜阳新区微爱公益签约入驻实践中心以来,通过“有人管、有人来”“请进来、走出去”等灵活方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管理得井井有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还组建“宜阳帮帮团”,深入到各个社区、居民小区,定期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包括义诊、爱心理发、免费磨菜刀等细小的便民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受到群众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