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仁辉
初夏的赣鄱大地,万物勃发、生机盎然,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到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体验乡村游的游客,进村前总会在村口的“笑脸墙”前驻足。墙上的一张张笑脸,展示着村民昂扬的精神面貌,也诉说着村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走进村民家中拉起家常:“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潭头村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盼。近年来,乘着苏区振兴东风,村里守住绿水青山,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着力改善环境,乡亲们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潭头村的发展变化,是我省广阔乡村幸福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全省25个贫困县、3058个贫困村已全部摘帽退出,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如今,革命老区迈上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人民幸福指数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不断增长。从农村到城市,从乡村到社区,一张张民生答卷上写满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钱袋子”鼓了,获得感实实在在。
在瑞金华屋村,青松,是华屋人脱贫致富的力量源泉。2018年,华屋整村实现脱贫摘帽。作为远近闻名的“华嬷嬷”泡菜创始人,华屋村民华小英近日正忙着在蔬菜大棚查看蔬菜长势,为研制新的泡菜品种作准备。此前,她和家人成立了蔬菜水果合作社,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增收致富。“有了好的原料,泡菜就会做得好,生活就会有奔头。”华小英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矢志不渝增进老区人民福祉,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同时,我省通过开展“保用工稳就业”“开发区百万大招工”等行动,让广大群众业有所就、劳有所得、勤有所获。
——“小院子”美了,幸福感真真切切。
对于南昌市东湖区光明社区的居民来说,管线混乱、道路破损等问题,曾是困扰他们的烦心事。近几年,东湖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对楼栋墙面、路面、管线、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如今,走进光明社区,道路通畅、环境优美,居民连连点赞。
更嘹亮的城乡品质提升“集结号”,在全省范围吹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棚户区改造开工20.42万套、居全国第一,纳入2019年国家计划的686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工,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工;社保卡覆盖全省99%人口并在七大领域初步实现一卡通用。此外,我省还成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安全网”牢了,安全感切切实实。
“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理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嘱托,语重心长、催人奋进。
民生问题无小事,社会治理无易事。我省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连续16年获全国综治考评优秀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整体绩效保持全国前列,全省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达98.87%、98.31%,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我省正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