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考古人的记录者

▲《河洛古国: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 齐岸青 著 大象出版社

  □ 齐岸青

  很难把此书归类,它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考古报告,更不是小说,最初我给它定的副标题是“关于双槐树遗址的文学报告”,可能算是一种解释。考古学中的古国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以前我们可以在神话传说里对它膜拜,也可以去典籍里对它探讨质疑。但当你真要去实证它,对这个时代进行科学的描述,就会知道脑袋里的知识多么芜杂,很多时候不知道起点在哪里,又要走到哪里。

  写作有关考古的文字,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因为考古的过程很漫长,殷墟挖了90多年,许多东西还要等待时间去呈现完整的真相。“夏商周断代工程”集全国各学科之精英,迄今已25个年头,繁本还没有出来。二里头遗址从徐旭生先生1959年发现,至今已经经历过赵芝荃、郑光、许宏、赵海涛四任考古队长,但关于夏的存在和分期还是热点争议话题。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还不到8年,我们要有耐心等待时间把它和我们都熬成老汤。

  河洛古国是一个我们以往陌生的历史概念,要触摸它的温热,走进它的时光隧道,你就要了解古国、王国、帝国的时代分期,认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要了解考古文化中的仰韶文化,再拿它和传说中的黄帝参照;你要去另眼相看黄河、河洛,还要了解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文明判断的标准、文化因素分析法和文明发展模式等。这些常识尽管专著里都有,但要简单拿出来宣讲多半枯燥,而不按照它讲,又会有更多荒诞。写这本书时,我忍痛割爱了许多参与者,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程”、双槐树遗址发掘的3个重要引领者——李伯谦、王巍、顾万发作为书中的人物,再加上一个既虚拟又典型的双槐树村的村民,通过他们的人生来讲双槐树遗址的故事,也就是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前面5个章节主要是掉书袋子,解读大背景;后面6个章节,把双槐树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分门别类地去讲述,并在大中原的地域概念里,把它和仰韶文化时期里其他遗址进行比较。我之所以这样写,权且是给黄土胚胎上抹点清亮的釉色,好看些。如此,读者读到的文字可能会相对通俗,若有时间,拿它躺在床上慢慢看,也许会容易清晰了解;没耐性,拿到洗手间里,拆开碎片化地翻看,也能知道一点儿究竟。希望这个琢磨对你的阅读有所帮助,也给我以后的创作带来点自信。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算是考古圈子里石破天惊的事情,在学界,它对于中国文明进程的意义和价值会随着时间显得愈来愈清晰。但对于我们圈外人来讲,河洛古国的发现,对我们以往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的实证,其意味会更加深长。我们有了双槐树遗址的实证,就可以抵达中国历史的古国文明源头,从这座黄帝都邑回身转望,也为我们迎接夏商的王国时代指明了路径。双槐树遗址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许多中国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在写这本书时,我和李伯谦先生有过很多次交谈,他在对苏秉琦先生考古学说进行研读时,也在梳理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提出河洛古国不仅是对双槐树遗址的称谓,也是对原初中国的定位斟酌。他的思考与严文明先生对双槐树遗址的感怀诗篇,是考古学界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不谋而合的意见,他们确认双槐树地区是黄帝都邑,表明了中国考古学家对黄帝时代不再是传说历史的鲜明态度。

  生活让我有幸和许多考古人成为朋友和同事,他们或简单率真或认真执拗的性情与我十分契合,成为我个人职业生涯里最愉快的记忆。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100年,百年以来考古人用自己坚韧而严谨的治学态度,探寻了人类的本色、起源、真相,使遥远模糊甚至是消失的历史,又成为我们生活中鲜活的存在。这些记录和实证中国历史的人,很少有人去记录他们,考古人鲜为人知。尽管今天邹衡先生和安金槐先生、韩维周先生的铜像在商城遗址默默矗立,永远注视着这个他们热爱过的古都城市,但回想起来,还是有着许多遗憾。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便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这一生不可能是一个考古人了,那就努力做一个考古人的记录者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江西魅力乡镇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中华文明的探源之旅
《江西森林旅游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
做考古人的记录者
晨读
书写血肉丰满的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