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耀文
抚州,自古就有“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传统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常处于“八九不离十”的尴尬境地,如今,正在尝试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抚州森林覆盖率达67.2%,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市。数据显示,2020年,抚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市中心城区PM2.5年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下降18.2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占比96.7%、上升6.6个百分点;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来自于抚州近年来专注研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建立符合市情、系统完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抚州在全省首创成立了生态文明制度研究中心,并在多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启动生态立法研究工作,制定了《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对全市12个县(区)实行差别化年度目标考核,对重点生态功能县(区)不再考核工业增长指标,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其他县(区)逐步提高生态文明指标考核权重;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建设……一个个创新举措的出台,筑牢了绿色屏障。
作为国家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抚州在生态产品的确权、评估、核算、交易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并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制定了一套科学严密的“定价”方法,具体包含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等12个核算科目。经过核算,抚州市生态产品价值为3907.35亿元(按2019年价格计算),是2019年GDP的2.59倍。
通过给绿水青山“定价”,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过去,村民守着大山挖山货换取微薄收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利用生态资产探索资本运作,老百姓以山林资源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生态旅游,全乡群众近三年累计从“绿水青山”中分红60余万元。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金融“活水”也注入这片青山绿水之中。2020年8月28日,我省打通“两山”转化新通道的首家“两山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资溪县支行挂牌成立。通过资源收储、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机制,做大生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抚州市生态产品的抵押、质押贷款余额达253.48亿元,增长222.7%。
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大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坚决不走传统工业化老路,坚决不引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坚持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今年4月,抚州吹响“工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号角,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真正挺起抚州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的经济脊梁。
创新,成为抚州绿色发展的主引擎。该市确立了从研发上着力,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创建、科技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发展、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和研发投入后补等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22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169个省级平台,全市规上企业与211所高校、科研院所、智库开展科技合作,实现全覆盖。同时,设立优势企业上台阶奖、优势企业倍增奖励、招商引资奖,推动招大引强、做优做强。运用好财政金融政策,发挥好担保公司、工业产业基金、财园信贷通等融资工具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专项债券中安排26亿元支持园区完善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受一系列利好政策影响,2021年1至5月,抚州新增入库“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15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73家。
记者手记: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践行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抚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战略上来。
筑牢绿色屏障、铺就亮丽底色是抚州的必然选择,也是进入新时代,抚州实现进位赶超的重大契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的抚州大有可为,也必然为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