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诚平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顾家伟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今天都学了些什么?女儿新月回答:“学了法语、弹了钢琴、跳了芭蕾。”但爸爸并不满意,他说:“全是艺术类的,还有别的吗?”女儿回答:“还写了一张数学卷子。”
这么高强度的学习,应该是中学生才能做得了的事情吧?但其实剧中的新月还只是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这个剧情,生动地表现了当下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顾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早教行为。这种早教方式真的有效吗?《陪你一起长大》剧中的男孩奚望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最后患上口吃的剧情令人深思。
早教并没有什么不对,一定程度的早教,需要且必要,关键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现代人重视早教,古人其实也一样重视早教。写出《三都赋》而致“洛阳纸贵”的西晋文人左思,小时候,父亲左熹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书法家,并请来家教,但左思对书法不感兴趣,常常将墨水泼在衣服上,以示不满。左熹只好让他练琴,但左思练了很长时间也弹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后来,左熹根据左思偏爱文学的特点,让他学习辞赋,左思果然学起来如痴如醉,许多名篇倒背如流,经常写出一些令人叫绝的佳句,以至父亲惊叹:“犬子之长在于此!”最终,左思不负父望,成为文学名家。
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适当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这便是左熹教子给我们的启示。
有家长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多吃一点苦,多学习一些才艺和技能,日后会更加优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家长们抛开孩子的个性特点,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为孩子设计一成不变的成长模式,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们并不反对早教,但早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教育规律,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此,才是早教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