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靖安的绿

  □ 刘 华

  正是火红的日子,我走进万绿丛中,为品读靖安山水绿映红;正是繁茂的季节,我跻身清华之间,以感受九岭南麓云水境。

  绿从连绵起伏的峰峦上倾泻下来,从潺潺湲湲的溪涧里流淌开去。风为绿吹出了千层皱褶,或者说,绿赋予风以生动的形色;雨将绿闹出了百般动静,或者说,绿传授雨以悦耳的音韵。

  雨后,一条条玉带缠绕着绿,一团团轻纱包裹着绿,那些飘然而至的洁白,似乎合谋着要把绿打包带走,而绿似乎格外钟情于这片佳丽之地。我一回回目睹着云雾无奈散尽,山川清淑,绿色更绿。

  靖安的绿,是可以诵读的,譬如诗词美文。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游历至此,赋诗写道:“地气芳以洁,崖声落潺潺;虽为千家县,正在清华间。”而早在盛唐,著名诗人刘慎虚见此地山明水秀、俗美化淳,“道由白云尽,春随青溪去”,索性落地生根,归隐水口一带的桃源村。宋时邑人有七言古风描写桃源四时景色,并道破了吸引刘慎虚的所在,只道是:“此源非是为避秦,此处桃花不浪传。山城画里纵盘旋,奇峰兀突摩大圆。”原来,让刘慎虚迷恋的,竟是桃红,竟是柳绿!于是,他筑“深柳读书堂”读书写诗,在桃源村开枝散叶。如今,“深柳堂”仅存遗址,赋诗填词的风气却蔓延全县。我所到之处,时见挥毫赋诗场面,老的老,少的少,农人原来是诗人,“斯民无日不题吟”,要知道,靖安乃乡乡有诗社的“中国诗词之乡”。家乡的绿,无疑是他们吟咏的主题之一,我记住了这么一句诗,“原生态里心涂绿”。人心逢春,才有大地的无边绿色吧?

  靖安人的好诗,也许还受清代诗人舒梦兰影响。这位乡贤选辑历代著名词人各种词牌的代表作,按照格律分别注上平仄声,编成《白香词谱》,为填词者典范,至今风行。我搜索到他游庐山的一则日记,甚是有趣,云“……口鼻之内无非云者。窥书不见,因昏昏欲睡,吾今日可谓云醉”。云为绿而生,云醉乃绿醉也。我相信,舒梦兰的庐山云醉当有家乡生活的深刻体验。

  靖安的绿,是可以品鉴的,譬如靖安白茶。呼吸着绿,似有扑鼻的清香沁人心脾;况味着绿,似有悠长的回甘耐人咀嚼。是的,崇尚绿本来就是我们身边的文化和传统,不信,请看靖安之绿所蕴含的山水文化和生活理想——绿是村庄择址开基的重要条件,因为绿象征着生气。白鹭张家的祖先决定分迁子女另觅居所,觅得潦河南岸有一片绿洲,茂密的树林上空群鹭翩翩,于是便选择在那里开基立业。鹁鸠垄涂姓先人十分爱鸟,为了与啾鸣不止的林间小鸟朝夕相处,其不惜举家迁移,毅然与参天古木为邻。该村爱鸟、养鸟、惜鸟的传统延续至今,每遇天寒地冻,村人便会为林中成千上万的斑鸠呀鹧鸪呀投放食物;绿是村庄安全无虞的可靠屏障,“无樟不村”,此乃江西乡村的共有景观。靖安亦如此。“矗矗山围坐,团团树绕家。”宋人舒邦佐的一个“绕”字,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的情状。朋友告诉我,宋坊村前沙洲上的樟林,古樟多达三百余棵,树龄百年以上,树冠浓密蓊郁,整体树龄之高、保护之完整,着实罕见。而拥有几十棵古樟、古松等古树的另一个村庄,更被成片的野生楠树林所围绕,于是,该村索性更名为“古楠村”。随意数来,靖安以树命名的村庄不少,有古竹、烟竹、槐树、三枥、棠棣、梓源、茶坪、茗岗、茶子山、樟树港、枫树垴、枫树湾等等,一座村庄有以茶山作陪嫁之传说,干脆取村名叫“油搽头”,殊不知,从前的茶油也是高档的头油。人们依恋树,甚至膜拜树,牌楼村钟情古柏,时至今日,新婚男女仍要摘一枝柏叶挂在床头,以求吉祥。

  雷公尖林区有一处景观叫天香崖。何为天香?那里长满野生山茶,每年初冬,连片的山茶花竞相开放,香气四溢,山风拂来,但见花瓣飘飘洒洒,而石壁崖缝里遍布蜂巢,石崖之上则有老鹰和雅雀麇集。人称,它们是来闻香、吃蜜的,香甜滋润了它们的鸣唱。是吗?我深以为然。这不,近来在九岭山自然保护区的密林里,发现了植物界的“金丝猴”——极度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它属兰科常绿草本,生长在海拔300米至1500米的深山常绿阔叶林下,对生态环境和水源要求极高;而安置在林中的红外相机,则捕捉到了豹猫的身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豹猫,体型与家猫相似,皮毛呈美丽的豹纹,具有夜行性特点且行踪隐秘,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郊野灌丛,这是江西首次于白天发现豹猫觅食活动。频频现身的珍稀动植物,应是被靖安的绿所召唤,并被其所迷醉。

  靖安的绿,是可以雕琢的,譬如中源竹雕。中源乡境内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此地有修水水系和北潦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竹木资源,催生了肇始于清代中期的竹雕工艺,盛菜、装茶、灌油的竹筒被刻上花鸟和文字,日常生活便被艺术化了。而作为中源竹雕的代表,蔡氏竹雕自清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历五代,到了第五代传承人蔡长远兄弟手上,已有十个品类,其中尤以镂空雕最为出色,作品造型由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衍化而来,因刻法、刀具、造型独特,获奖多多,并取得八项国家专利,为传承技艺,蔡长远还义务培训竹雕学徒上千人次。关于他的镂空雕笔筒,人们或许记忆犹新,它曾偕资溪面包一同上过央视《小崔会客厅》。关于他的老家中源,人们可能偶有所闻,一个“六月无棉,莫上中源”的避暑小镇,因有“小庐山”之誉,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如今全乡民宿有接待床位两万余张,而夏季旅游高峰日,游客可达三万多人。因为绿,中源避暑休闲旅游的红火,一年更甚一年。站在镇街上,蔡长远手指对面山坡上的葱翠,葱翠之中的老家,满脸微笑。凭着这张笑脸,他曾与慕靖安名到访的洋学者长时间地自说自话,言语不通,微笑为径,彼此竟也能顾自侃侃而谈,至于究竟聊了些什么,惟有心知道。

  民宿与竹雕有关吗?有。避暑旅游的产业发展,同样依托当地资源,同样需要一颗匠心,需要以匠心去培育,用匠心来雕琢。算起来,这里的民宿发展已有不短的历史,就像工匠磨砺技艺一样,当地农户终于能够娴熟地驾驭经营之道了。人们评介蔡长远的竹雕技艺,便用了这个词,“技进乎道”。那么,中源民宿的经营之道是什么呢?是规范的管理模式,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作机制。我在此便看到了由中源乡农宿文化乡村旅游协会公布的统一的房价表,看到了实现智慧化管理、服务及营销的智慧旅游平台。正是午餐时间,走进一家农户,只见几位房客围坐一桌,俨然一大家子。都是来自南昌的老人,最长者93岁,他们在此避暑已有八九年,每个夏天住上两三个月。像夏候鸟似的,年年如期而至,自然是出于对靖安之绿的向往,无疑也是对“道”的赞赏。而避暑于清凉的绿世界,闻香并云醉,亦可算是一种生活艺术吧?何况,这里是农民书画之乡,游客颇可以轻易地融入老百姓的艺术生活。

  靖安的绿,是可以漂流的,譬如三爪仑森林公园。提起靖安,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三爪仑,便是出现于南昌街头的旅游广告“到三爪仑漂流去”,它让我第一次接触“漂流”的概念,于是,邀拢一拨文友,乘坐一辆客车,经过半天摇晃,到达三爪仑的某条“爪”状山脉的窝窝里。时为五一节后,一场神奇的大雪颠倒了季节。好在下榻的招待所虽简陋,客房里却有壁炉和干柴,身裹棉被毛毯,笔会暖烘烘地召开。二十多年后,我再度来到三爪仑,乘坐小火车“漂流”在虎啸峡的溪流之上、林梢之上,顿悟当年开发林海漂流的意义。三爪仑曾是全省最大的采育林场,上世纪90年代初,也许正是出于对绿的崇尚,以采伐为重要任务指标的林场猛然认识到,“山上的树砍倒卖,不如长着看”。不砍树,就是在心底种下了生态观,种下了新的发展观!为了“长着看”,三爪仑经策划、申报,成为江西唯一的国家示范森林公园,于是乎,“看”的人多起来,“农家乐”风生水起,林海漂流闻名遐迩,朋友证实,因为三爪仑漂流起步早,以至于各地经营漂流的,多有靖安老板。“长着看”的植被,令今朝群山更好看,三爪仑一带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95.7%。生态,正是靖安的金字招牌,它是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而今,以“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为发展模式,一大批生态康养旅游项目,纷纷落户于九岭南麓的万绿丛中。

  我乘坐的观光小火车,据说是世界第一条森林高架轻轨,此地广告词称:“坐着火车去漂流,激情穿越大峡谷。”漂流,一个动感十足的词汇,它让人起伏跌宕在谷壑溪涧里,让心飘摇浮沉在鸟语花香里。漂流,也是富有想象力的词汇,它教人像鸟,像鱼,像树叶,携手自然,亲近自然,或者,就像一个孩子吧,在山水的怀抱里嬉闹、淘气,撩起水花,浇湿谁的胡子……

  下榻于靖安之绿,牵念着绿海日出,早早出门守候桥上。此行绕县境一圈,满目苍翠欲滴,几乎不见裸土,于是便想,在森林覆盖率之外的,大约就是水面以及城镇村庄道路了。其实不然。靖安的水里也覆盖着森林,覆盖着层层叠叠的倒影。未等到日出,我用手机摄得一组照片,桥下的河里,白雾缠绕葱茏,天光辉映晨林。发了朋友圈后,多有询问: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呀?那天,我也是云醉了,竟未回复。姑且在此一并作答吧——

  那是靖安的绿,江西的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靖安的绿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永远年轻
夏雨落在诗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