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艳平 实习生 王 媛
7月29日,江西省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会上全面展示了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可喜成就。
赣鄱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江西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文化担当,在厚植人文上求突破、下功夫,设立江西文化艺术基金,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大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全省创作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其中,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至2019年,我省共有77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金额达4645万元。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文艺精品创作不曾懈怠,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斐然。目前,全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60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43650件(套)。我省不断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立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赣南围屋、景德镇御窑遗址、万里茶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囊括全国考古领域所有奖项,鹰潭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处大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648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升级。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开馆成为江西最新文化地标,规模功能由全国倒数跃居全国前列,省文化馆无馆舍、省画院无创作交流展示场所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成使用,省赣剧院新院即将建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速。目前,全省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13个、文化馆114个、国有美术馆45个、乡镇文化站1561个、村(社区)基层文化中心20686个,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建立。
全省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省在全国率先发布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寻求“政银企”合作,帮助文旅企业纾困,推动文旅产业有序复苏。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94家,实现营收2383.89亿元,增速居全国第二位。2016年至2019年,全省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74%和27.64%。2020年全省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70.25%和56.17%,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2.35个百分点和17.27个百分点。
文旅品牌创建势头强劲。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全省共有207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5A级13家)、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我省积极实施“引客入赣”计划,创新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唱响全国。
下一步,我省将加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江西文明探源工程、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等,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好省文化馆、省非遗馆、省赣剧传承保护中心,打造红色旅游首选地、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城市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不断提高赣鄱文化软实力,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努力构建文化和旅游新发展格局,发挥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作用,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百姓拥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