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钟秋兰
有没有一部电影讲述的历史就发生在你家乡,让你看后热血沸腾?日前,反映我军历史上重要事件“三湾改编”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正式登陆全国院线,点燃了观影者的爱党爱军热情。而这个历史事件,正是发生在我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村。
影片中,连天炮火之下的青年毛泽东目光如炬、内心坚定,一展其作为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的领袖风范;其他革命先辈卢德铭、罗荣桓、何长工、伍中豪、张子清、何挺颖、张宗逊或气宇轩昂,或视死如归,呈现出作为“武将”英勇威武的一面;瞿秋白、陈进、袁文才、宋任穷、钟老爹等人物也一一亮相,组成一组热血的革命者群像,再现了90多年前发生在江西大地上的峥嵘历史。
为什么要拍《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意义是什么?影片《三湾改编》有什么看点和亮点?本报记者先后赶赴北京全国首映式及江西首映式,第一时间观影并倾听主创及观众的心声。
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勾画还原历史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行至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为了拯救身处困境的革命军队,毛泽东战略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史称“三湾改编”。电影《三湾改编》以充满诗意的风格、宏大的战争场面、细腻的人物刻画真实还原了这段历史,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画面,更成为一堂意义非凡的党史教育课。
7月19日江西首映式现场,主创人员动情分享了影片拍摄的幕后故事。总制片人刘建廷用“有苦有甜”4个字回顾总结了影片筹备及拍摄过程。他说,“三湾改编”这段历史以前从来没有以独立的电影主题方式全景式地呈现出来,作为江西本土影视人,深知《三湾改编》电影创作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也感受到肩上的担子之重。从接到任务时的忐忑,到拍摄时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各种困难,再到今天向大家呈献出一部优秀的献礼影片,整个剧组付出了巨大努力。
《三湾改编》是杨虎导演第二次拍摄反映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此前他执导的反映方志敏事迹的电影《信仰者》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他在谈及此次拍摄初心和创作思路时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90多年前的年轻人的故事,摒除了说教式的叙事方式,把重点放在人物刻画上,尽可能用镜头展现领袖的光辉形象和意气风发的年轻革命者风貌。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力求让每个人物真实立体、有血有肉。杨虎希望可以通过这部影片,让现在的年轻人直观感受百年前青年们的追求与信仰,激发前行动力,传承红色基因,做新一代有为青年。在首映式现场,他还特别感谢了吉安当地群众在拍摄过程中给予剧组的大力支持:“拍摄过程中用了大量群众演员,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片子的成功,离不开吉安当地老百姓的付出。”
青年编剧王玮对江西这片红色热土情有独钟,已创作《红色摇篮》《井冈星火》等多部江西题材的剧本。她在介绍《三湾改编》的创作时说,为了把“如何锻造一支全新的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一主题艺术化、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在剧本创作时采取了追问的形式——“回答了如何在困难时期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如何把被动式的革命变为主动式的革命;怎样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她希望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后,“不仅知道‘三湾改编’是什么,更知道‘三湾改编’是为了什么”。
影片拍摄时正值春季,乍暖还寒、冷雨不断,为了拍戏,演员们必须脱下御寒的羽绒衣,换上单薄的戏服,踩着泥泞步行两三公里进入取景地拍摄。正是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影片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本片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侯京健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把“三湾改编”这段历史呈现给全国观众,让大家牢牢记住它。
宏大场面真实呈现峥嵘岁月
《三湾改编》由江西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吉安广播电视台、井冈山西江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今年3月在永新开机,并先后在泰和、青原、吉州取景拍摄。随着影片登陆全国影院,《三湾改编》的诸多亮点也逐一揭晓。
战争题材影片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很多影片不仅以商业类型的故事节奏、镜头调度、特效制作,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享受,更以热血、励志、正能量的价值观感染观众,让人在寓教于乐的观影体验下,感受军人大义,深植家国情怀。《三湾改编》也是这样一部融合了宏大激烈战争场面,呈现革命军队在艰难困境下如何突破重重包围,最后脱离险境,走向胜利的影片。为了再现“三湾改编”这一段意义不凡的历史,剧组经过两个多月的昼夜施工,按1︰1比例建成“三湾改编”的主场景“三湾村”——道路泥泞、村屋错落,既有江西村落的风情,又有战争年代的沧桑,为影片塑造了极具历史感的场景。
为了让影片更具战争质感,擅长拍摄战争场景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不仅拍摄了两军对垒、战士冲锋等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战争场景,更精心设计了战马奔腾等宏大又富有诗意的战争场面,令人眼前一亮。同时,为了营造宏大的战争场面,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剧组在短时间内调动众多群众演员,在拍摄战争戏期间,每天群众演员数量达两三百人,整个拍摄过程使用群演六千多人次。
在制作上,《三湾改编》汇集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最精锐的幕后阵容。杨虎是一级导演,参与制作过60多部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以及各大国际电影奖项的认可;除此之外,中央军委党史军史工作领导小组资深专家、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首席专家肖裕声担任《三湾改编》的总编剧,让影片拥有严谨的历史观;编剧王玮的作品也曾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多个重量级影视奖项的肯定,实力不俗。
影片还大胆起用众多青年演员。在片中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侯京健,曾主演过《秋收起义》《伟大的转折》《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多次扮演过领袖毛泽东。如今,侯京健已经成为广大观众认可的青年毛主席扮演者之一,在时下最为热门的献礼剧《觉醒年代》中,他将革命初期的毛泽东演绎得细腻生动、充满激情,深受广大青少年观众的喜爱。而《三湾改编》中,他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也是别具一格,不仅深谋远虑,一展军事才华,更要走上战场,拿起手枪战斗,相比观众印象中文人形象的毛主席,更凸显他在战场上的领导力与伟人风采。
“生动党史”获得专家好评、观众喜爱
电影《三湾改编》不仅以宏大的战争场面、生动的人物刻画予以观众视觉享受,也以严谨的历史观还原了我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三湾改编”。首映式观影结束,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观众纷纷表示,用这种方式献礼,非常有意义。“深刻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南昌市实验中学学生张荐之观影后表示。
“影片完整呈现一支经历了如此大挫折的队伍如何溃而不散被重新打造崛起,这对我们今天的工作生活同样有启示意义。”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鲁认为,影片将历史话题转变为时代话题,既具有电影感,又具有时代感。
同样,电影《三湾改编》也受到业内学者、电影专家的好评。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影片生动还原历史,展现出鲜明的探索精神,兼具文献片和文艺片两种美学价值,拉近了观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距离,使人思想上受到震撼和感染。”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表示:“电影《三湾改编》用影像手段再现党史与军史交融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故事主线清晰、叙事完整、表达顺畅。毛泽东、何长工、卢德铭等人物形象鲜明、立得住,符合当年的历史情境和历史真实。”《解放军报》文化编辑室主任刘笑伟则认为,“《三湾改编》是一部反映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作品,影片用富于温度、质感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大家所熟悉的‘三湾改编’历史”。
“‘三湾改编’中的党铸军魂是把党的理想信念铸入军队,给军队赋予政治力量,更好地发挥党的力量。”专家认为,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三湾改编》的上映恰逢其时,为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奉献了一部生动的党史学习教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令人动容的是,电影让真正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们感同身受。在北京全国首映式,一名93岁的老兵在观看完影片之后,激动地说:“我是1947年入伍的一名老兵,通过观看电影,重温革命岁月,更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说完,他颤颤巍巍地向现场的电影主创团队敬了一个军礼:“感谢电影导演、感谢剧组,为我们献上节日的厚礼。”
7月19日江西首映式上,从秋收起义走来的英雄连队“红一连”的全体官兵以视频的形式亮相,祝贺影片上映。“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该连发展6名新党员,建立了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这在影片中也有特别提到。“能够时刻保持战斗队形”的二团一连,经过火种延续,现已隶属于陆军第83集团军“红一连”。“红一连”官兵提前观看了点映,他们感慨道:“影片再现历史,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我们也将铭记先辈精神,不辱使命,坚决听党指挥,以随时能战的姿态,答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红一连’人的历史答卷。”
(图片为《三湾改编》剧照,由剧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