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朱天星 本报记者李芳)在革命老区、红色圣地,他们思考、追寻;在田野乡村、社区街道,他们调查、研究;在发展前沿、生产一线,他们触摸时代脉搏……暑假,江西高校思政工作不断线,学子们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在赣鄱大地上绘制出一幅千支团队赴实地、百所高校齐发力、百万学子共参与的青春画卷。
在“红色走读”中解码红色基因
井冈山茅坪镇茅坪村,江西师范大学大二学生陈思源和同学们正在老房子墙上的红色标语前忙碌着。红色标语是革命历史的“活化石”,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在“红色走读”中,同学们发现标语因岁月流逝而变得模糊,决定用AI技术在电脑上修复红色标语。陈思源所在团队走了10个村落,收集了600余条红色标语,修复了141条。一条条红色标语,跨越时空在新时代大学生手里清晰再现。
观红色遗址、讲红色故事、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写红色感言……在“红色走读”中,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直观、深刻的思政课,“红色走读”的脚步每行进一步,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更深入一步。
“吾辈当自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学子们用2万余条发自肺腑的留言、7100万余次的访问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奋斗志。依托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这个暑假,江西高校学子们云上游、线上读、线下走,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引导下,将“红色走读”所思所感,用绘画、原创音乐、视频、H5、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践行者。
在党史宣讲中感悟伟大征程
“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南昌市青云谱区徐坊社区活动中心,南昌大学“信仰之路”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正在为社区党员讲党史微课。
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村庄,举办“红色课堂”;华东交通大学学子的“党课百讲——十地巡讲”,赢得村民们点赞;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在行动……暑假,一场场以高校学生为主力的党史宣讲、文艺节目在支教课堂、乡村小舞台、农村祠堂精彩上演,“行走的党史宣讲队”在红土地上遍地开花。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在江西省美术馆内,南昌师范学院青风学堂学生邹圆林正向参观者讲述油画作品《八角楼的灯光》背后的故事,自6月29日“百年赣鄱耀中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西省大型美术书法诗词创作展开幕以来,他们团队共接待了1.6万余名参观者。“这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讲解,我对百年党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作为新时代青年,必将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车轮滚滚向前!”邹圆林说。
在进村入户中体悟使命担当
暑假,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科技兴乡”青年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在永修县燕坊镇的6个村开展了一次围绕人居环境、乡村规划、农业产业、文化建设等的系统研究,感受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这个暑假非常有意义。”在永新县高桥楼镇拿溪村,井冈山大学生物研究院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指导农户开展稻鳖共生、稻蜘蛛共生的生态型养殖,既提高农民收益,又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生态杀虫、减少污染,(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一箭三雕”的种植模式,让农户乐得合不拢嘴。
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学子在湖口县开展调研,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南昌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们根据耕地特点,为农民制定个性化节水方案;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前往瑞金市云石山乡和沙洲坝镇等多个乡镇开展农村公路调研,帮助农民拓宽致富路……在充满“泥土味”的思政实践课题上,学子们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不断思考、提炼,感悟时代脉搏,体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