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李 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与研究工作。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法规,保护好古迹遗址、古代建筑群等,抢救濒危文物,运用高科技实施修复计划。有序推进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档制度,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开展保护文化遗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

  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书斋,关切人民所思所想,实现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的互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国民道德教育,重视家训、家书文化,挖掘乡土文化。广泛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传统文化宣传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日等活动。组织编写文化普及读物,充分利用各类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加速“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设计”“文化+金融”“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打造高端旅游文化品牌,设计推出研学旅游线路,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城市和乡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将中国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城镇化建设中,打造城市名片,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持续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发展结构,立足文化、创意、互联网与时尚,集成运用新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让创意文化成功走进百姓生活。

  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文化的昌盛和传承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提供坚强力量支撑。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创业帮扶,加快推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梯队建设,统筹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营销、非遗传承人等各类文化人才协调发展。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推动典籍、戏曲、书法、国画、民乐等走进校园。编写适合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读本,开展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从中汲取奋斗滋养,为文化薪火相传培育好接班人。

  拓展文化“走出去”渠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国外受众的习惯,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以故事打动人心、用故事传递精神。以媒介融合赋能文艺创作,推出一批情理交融、生动可感的文艺作品,打造中国文化名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完善交流机制,建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体育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担当奋斗中践行初心使命
哲理漫画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单线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