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新波
书店,顾名思义就是提供书籍、杂志给大家阅读、购买的地方。虽然现在书店的内涵相对从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纯粹购书场所变成了更多元的文化活动空间,如咖啡简餐、文创售卖、读书沙龙……这些功能有可能成为一些书店利润的主要来源,但传播思想、普及文化的基本功能总还是要坚守。所以,当看书人在书店看到“假书”,难免惊诧一番。
日前,顶着全球最美、日均流量破万等“标签”,频频刷爆小红书的杭州茑屋书店被曝店内落地书柜上半部有大量装饰书,且得到了店员的确认:“在书柜顾客够不到的地方摆的确实是装饰书,整面墙都是书,看起来美观,这个高度,顾客反正也拿不到,装饰书还不用擦拭。”此番说法,引发了网友热议。
书店里摆放“假书”并非个例,这些活跃在网络商城中的装饰道具也常出现在一些咖啡馆、高级餐厅,甚至是一些地方图书馆中。书籍从随手翻阅的日用品变成了装饰品,如此“内涵不够、数量来凑”的做法令人深思。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人类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书籍陪伴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从甲骨到竹简、布帛、纸张,再到现今的电子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通过不同的承载物续写了春秋,赓续着血脉。造烛求明,读书求理。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三日不读书则觉面目可憎的黄庭坚、镜中看书的张海迪......读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对读书的作用与价值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他对读书的作用与价值的高度评价,既高瞻远瞩,又实实在在,激励着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在读书人看来,读书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教育家张元济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甚至把图书馆誉为“天堂”。他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读书的重要性和愉悦可见一斑。
我们常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汗牛充栋形容家中藏书丰厚。但在“阅读”渐行渐远的今天,一些人的爱书行为却变了味、走了样。有的人置重金购买各类藏书,说是藏书,就真的成了“藏”书,往往买回家后束之高阁。更有如前文所说的“文化人”,购置大批道具书摆放在办公室或者书房的高处滥竽充数,把图书道具异化成贫瘠心灵的虚伪面具。对应为“一方净土”的书店而言,摆放“假书”这样的“软装”更是欺骗了读书人的感情,拉低了自身也轻慢了书籍。“书是有生命的东西,有脉搏有知觉的朋友”,失去了内容的假书,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何谈阅读与进步。
现在很多“网红书店”融合了餐饮、文旅、休闲等元素,吸引了诸多人前往打卡,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当这类精致的高颜值书屋变成了大家手机中的咖啡店、打卡点,如此附庸风雅、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实在是失了本意和丢了里子。
更重要的是,公众对书店的喜爱与情感就建立在以书和阅读为中心的前提之上,他们逛书店是因为这里有书香,是因为这里可以满足他们对阅读的大多数现实需求和想象,是因为这里就是书的天堂。正因为此,当公众发现他们所爱的书店竟然摆放着只有外壳的“装饰书”,就很容易觉得自己对书店的深切情感遭到了嘲弄与背叛,至少失去了纯粹感。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对书店而言,与其花心思装点书屋,把书架搭设到高不可及,抑或是用道具书来降低成本,不如多花些心思做好服务、改善客户体验和读书氛围,把老百姓想读、爱读的书采购进来,将书店布局调配得合理一些、布置得温馨一些,实现便民、利民的阅读诉求。少一些表面功夫,多一些真心实意,探索出更好的经营模式来打造这片净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书店,爱上读书。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我们不妨拂去书本上的灰尘,走进这片隔绝红尘功利的世界中,尽管做不到焚香沐浴和韦编三绝,但亦可敛身正坐、静心捧读,让读书与人生常相伴,和书籍中的先贤畅谈,在书籍中寻找诗和远方。但愿图书能够早日走出被当成摆设的尴尬境地,让人们学以致用并享受到精神食粮的快乐,这应该是我们走进书店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