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红土践初心 服务老区显担当

——写在赣南医学院建校八十周年之际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赣南医学院即将迎来建校八十周年华诞。

  8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80载春华秋实,硕果满枝。赣南医学院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发展壮大,意气风发迈入新时代。如今,她已经发展成以医学、理学、工学三大学科门类为主,医工、医理、医文、医管、医法学科交叉融合,办学特色和优势较为突出的江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目前,学校已向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了9万多名医疗卫生实用人才,为赣南、江西乃至全国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如今,赣南医学院正高擎“为造就德技双馨的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不懈奋斗”的旗帜,着力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在建设应用型医科大学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坚定信念   踏上为健康护航的创业征程

  1941年,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当时的赣南人民不仅要竭尽全力为民族危亡而战,还要忍受经济落后、民生凋敝、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00‰的深重苦难。

  那年春天,留学日本东京女子医专、德国汉堡大学博士、首开江西助产教育先河的医学教育家熊慬,怀揣着疗救苍生的情怀,辗转来到赣州,在赣州西郊的土地庙创建了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十几名员工、几十名学生、几间简陋的民房成为学校最初的模样。校园的简陋,人力、物资、设备、标本的奇缺,没有摧毁一代开创者“仁心济苍生,育才志不移”的信念。

  1944年冬,日寇南犯赣州。熊慬变卖家传的珍贵挂表,雇佣船只,带着学校仅有的仪器设备、药品和书籍,东迁到二百公里外的宁都,在梅江河畔的农家老屋里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学校返迁,看着一片断壁残垣的母校,师生们没有气馁,自发捐款,自己动手修葺校园。后来,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医事职业学校。

  1958年,学校升格为赣南医学专科学校。这一年,第一届大学生走进校园,迎接他们的老师中骤然多出了30位来自省城江西医学院的教育精英。他们放弃省城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了家乡的医学教育,举家来到赣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教授张启兴依然历历在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一个时代的号角,也是赣医人的担当。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们自编教材、自制教具模具、自画教学挂图,硬是把学校办下来了,而且办得越来越好。”

  1988年,赣南医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至今。建校八十年来,赣南医学院几经变迁,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成为了江西省独立设置的西医院校,成为了无数怀揣从医梦想学子向往的理想殿堂。

  德技并重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所医学类本科院校,赣南医学院始终把培养德技双馨、群众满意的医学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孕育了“红医精神”。赣南医学院依托赣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发起成立红医联盟、创建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成立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将“红医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通过新生第一课、红色卫生史普及、“五个一”仁爱教育、“三个文明”建设等形式,让“红医精神”融入师生血脉。

  在新学年开学之际,2021级新生按照惯例参观了学校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学校开创者熊慬,无偿捐赠遗体的老校长熊云珍,获得马海德奖的范德汉、肖卿福、许传勤,为日军细菌战烂脚病患者上门换药2000多次的时代楷模万少华,扎根基层几十年、挎着药箱送医上门的陈景来等前辈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临床医学专业本科9班新生一致认为。

  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赣南医学院实施了“人才强校、质量提升、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校园环境改善”五大工程。在“五大工程”的强力推动下,2017年以来,赣南医学院引进博士127人,专任教师博士占比从5.6%上升到24.11%,增长4倍多。学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连续1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参加该国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70%,远超该国35%的平均线。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屡获佳绩。拥有教育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油茶协同创新中心、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逾百项。黄金校区千亩校园从无到有,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一串串数字,见证着赣南医学院蓬勃发展的铿锵步伐,赣医人在建设应用型医科大学的新征程上更加意气风发。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李恭进表示:“‘五大工程’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更多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

  反哺红土地  担当起为老区服务的神圣使命

  生于斯,长于斯,必反哺于斯。这是赣南医学院多年来坚持为赣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老区群众健康服务的信念和担当。

  ——订单式培养农村医学人才。针对赣南不少乡镇卫生院长期无执业医师,群众看病十分不便的状况,自2006年起,赣南医学院与赣州市人民政府合作订单式培养农村医学人才,至今已累计培养农村订单医学生2500多名,覆盖全省1000余个乡镇卫生院,为江西省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2个以上全科医生做出重要贡献,并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肯定。

  ——有效避免赣南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地中海贫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遗传性疾病。2012年,赣南医学院组织成立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和志愿者服务队,推广地中海贫血规范化防控工作,并开发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试剂盒,大规模开展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基因检测和遗传性疾病健康扶贫活动,推动政府免费全面开展对适宜人群地中海贫血筛查,有效避免了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 

  ——极大减轻尿路结石患者痛苦。赣南地区饮用水中矿物质比较丰富,人群中尿路结石易发、多发。赣南医学院在尿路结石现代治疗、泌尿外科疾病微创手术领域进行系统创新,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等国际前沿技术与新一代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减少手术创伤面,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

  ——推动赣南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赣南医学院响应组建了油茶产业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油茶科技攻关,针对全国9个主要高产油茶品种及5个主要栽培地区油茶脂质特性和生理活性影响,完成了3项油茶籽油掺假鉴别分析软件数据库建设,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8项,建立企业标准18项,研发出一批加工设备,10余项油茶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有力推动了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如今,赣南医学院在新的党委班子带领下,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目标阔步前进。赣医人的筑梦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淦依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习近平主席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辞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
~~~●这是中国的一次重大国家行动 ●这是中国人民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
~~~
~~~——写在赣南医学院建校八十周年之际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点燃全运激情 放飞赣鄱梦想
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共同应对时代挑战
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
孟晚舟顺利回到祖国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朱立伦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扎根红土践初心 服务老区显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