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诚平
近年来,笔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互助养老新模式。所谓互助养老,就是一个或相邻几个村庄的老人自愿搬到一起生活,由年龄相对较小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老人,由身体较好的老人照顾身体较弱的老人,互相照应,抱团取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许多老人虽然更愿意居家养老,但又不愿随子女进城,因此在农村出现许多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的情况。机构养老虽然有专人照料老人的衣食起居,但收费一般较高,居民难以承受。更何况,目前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普遍不足,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
互助养老模式可将农村闲置房屋利用起来,不用另建养老场所;老人们在一起生活,相互照应、相互陪伴,不用花钱聘请工作人员;村庄是熟人社会,非亲即邻。彼此熟悉,脾气性情相投的老人住在一起,不用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根”,花费又远远低于养老机构,减轻了社会和家庭压力。因此,这种模式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也更易于推广。
但是,互助养老也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后面没有年龄相对较小的老人不断补充,那么随着老人年纪的增大,互助能力也会越来越差,最终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笔者几年前曾采访过瑞昌市横港镇山里雷村9位空巢老人搬到一起生活,一个屋子睡觉、一张桌上吃饭、一块地里劳动,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故事。但是,几年后,随着老人年纪增大,生活都不能自理了,更别说照料别人,互助能力也就消失了,最终这个大家庭不得不解散。
虽然这个大家庭解散了,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种互助养老模式是值得肯定的,非常适合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关键是怎样不断补充相对“年轻”的老人进来,不让年龄出现“断层”。相关部门在推广互助养老模式时,应通过场所保障、财政补贴、志愿者助力、村干部管理等手段,不断探索建立起支持互助养老模式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只有政策先行落地,加强顶层设计、加速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夯实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才能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