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今年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农业大学实施十周年。2011年9月,省委、省政府联合下文(赣办字[2011]44号),决定在全省范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农村现任村干部、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乡土实用人才。
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农业类本科高校,江西农业大学主动承担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任务,以成人高等教育方式培养农民大学生,10年时间累计培养学员19134人,其中,专科生11161人,本科生7973人,基本实现了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员逐步成为江西农村基层组织的“顶梁柱”、群众致富的带头人、现代农业的“传播者”,为我省夯实农村基层党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石。
高屋建瓴谋划 高位推动部署
培养符合江西农业产业发展的乡土人才
学校把高质量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作为服务江西“三农”发展、助力助推农村基层党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为适应江西乡村振兴对农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学校坚持高位推进,高标准谋划,高质量落实,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整合全校资源,保障教育教学,服务学员创新创业,促进精准脱贫,精准对接江西特色农业产业,培养符合江西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人才。
10年来,按照“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实施原则,学校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和“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总要求,坚持“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带得动”为人才培养目标 ,精设专业、精开课程、精选师资、精编教材、精建基地,坚持把大学教育向田间地头延伸、向学员创新创业一线延伸。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实用技术和综合素质的双向提升,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良性互动,大胆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极具农大特色的乡土人才培养的好做法、好经验。
——在招生源头上确保精准选才。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业产业组织经营者和负责人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学员经过村乡县三级推荐,通过全国成人高考,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免费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立德树人和实际实用。构建“公共课+专业课+名师讲堂+创业课程”课程设置体系,把思政课列入“工程”核心课程,讲好“红色基因”传承课、“三农”问题分析课、“乡村振兴”政策解读课,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教学过程坚持“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突出实践,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让学员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培养方式上实现因需选学因材施教。根据中央政策和江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围绕江西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知识需求热点,对农民大学生实际应用不够紧密的课程进行大胆删减;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新知识、新内容及时增加、更新;对学员原来在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习惯性错误进行疏导、删除;围绕学员实际所需知识点开展教学,围绕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分段开展教学,不断丰富学员知识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在师资、教材上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校坚持把最好的教学资源向该项工程倾斜,精挑细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质师资承担课程,邀请省内外“三农”领域知名专家、农业企业高管、创业先锋为学员讲学,建立最强师资库,确保教学质量。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组织专家编写11部接地气、实用性强、符合江西和学员特点的专用教材。
——在产教融合上护航乡土人才成长。学校在校内、校外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教学实训基地126个,用于提高学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面向学员建立“有求必应、有难必解、有需必达”的终身跟踪服务体系,通过“一对一帮扶”“专家服务站”“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平台与手段,促进高校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资源向农业农村一线流动。常态化组织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和上门服务,开辟田间课堂,为学员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搭平台、解难题。坚持组织历届学员返校再培训,帮助学员学习最新知识,接受最新技术,掌握最新政策。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体系。
10年来,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课堂教育与田间地头连接在一起,培养符合江西农业产业发展的乡土人才,彰显了“农大姓农”的办学本色。
主攻现代农业 扎根基层农村
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摇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10年来,江西农业大学承担“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造就了一批“有文化、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三农”工作,尤其是高素质农民培养的摇篮。学员们毕业后返回家乡,追梦田园、深耕蓝海,成为现代农业的“传播者”、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学员李良华,紧跟国家的大方向大趋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农业的互联网经营道路。他创立联合共享品牌“季实庄园”,独创“小米+京东”经营模式,累计带动4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019年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学员张爱芳,种植瓜蒌子1000余亩,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达10000亩,使瓜蒌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带动近700户农户发展新型农业,300多户脱贫户致富增收。江西日报头版的报道中称他为“扎根农村的田秀才”,他先后被评为彭泽县“人才之星”和“九江市双百双千人才”。
学员刘志发,倡导组建了鹰潭市胜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联社,目前联社覆盖全省多个县市,有18个合作社,社员831人,辐射带动8000多农户,水稻种植面积达18万亩,先后被评为全省种粮大户、全省劳动模范。
学员石玉莲,一名普通农村妇女,通过学习创办生态家庭农场,成功实现科技种田1800亩,年收入达百万元,走上致富之路,现已带动本村136户村民及周边吉水县、吉安县20余户种田大户科学种田,合作社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她先后被评为吉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吉安好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资助人选”。
…………
2015年12月31日,由江西农业大学倡导的全省第一个“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在上饶市广丰区成立,该联盟现有167名会员,均为江西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会员们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加工企业创业中依托“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抱团发展,利用互联网升级产业,辐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学员提供“终身跟踪服务”,构建了“传授创业技能、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服务、培育创业典型”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学员创业服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先进带富典型。学员中致富带头人有7800余人,学员中有46%发展农业产业,领办专业合作社2168个,带动脱贫户14533户。
10年来,江西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学员95%以上扎根农村,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根据我省农业产业特点、学员创业需求和“三农”发展需要,江西农业大学将科学研究与学员产业相结合,对接生产实际,解决实践难题,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特色产业基地67个,涉及经费超过2000万元,涉及江西优质稻米、畜牧、油茶、水产、果蔬、休闲农业等九大优势产业,示范基地面积超过10万亩。学校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立专家与学员的对接机制,为他们扎根农村提供创业咨询、项目论证,鼓励学员创业抱团、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为毕业学员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搭平台、解难题,打通科技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了“地由谁来种、村由谁来建、群众由谁来带”的难题,形成了“扶持创业——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带民致富”的良性循环。
服务“三农”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锻造江西“美丽乡村”建设骨干力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三农”服务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政治任务和重要使命。江西农业大学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项人才培养工程作为学校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为补齐农业“短腿”和农村“短板”贡献高校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输送骨干力量,提供人才保障。学员犹如赣鄱大地的点点星火,点燃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学员林华,现任上饶市广丰区排山镇牌门村党支部书记、广丰松华绿色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他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种植马家柚,促进农民年增收2万余元。个人通过技术扶贫形式帮扶3个村9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15年,他牵头成立全省第一个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
学员卢志红,现任樟树市福城街道药市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他创新社区“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热心公益,牵头成立樟树市药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等5家社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西好人、江西省优秀志愿者”等30多项称号,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学员邱乐安,毕业后回到家乡新余市渝水区界水乡联盟村,通过自主创业并带动周围的父老乡亲种植有机蔬菜致富,成为当地的“蔬菜大王”。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邱乐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承诺疫情期间有机蔬菜不涨价,并开通一条龙送货上门服务,免费将蔬菜送到市民家中,被网民亲切地称为“送菜哥”。
学员闵风根,江西畅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南昌市新建区众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葡萄种植面积接近3000亩,产值3000万元,纯收入1600万元,承担南昌市政府“农民技术大培训”计划,培训农户达3200余户,其合作社被评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个人被评为省劳模。
…………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中52%为中共党员;48%为村两委干部;30余人获国家级表彰,100余人获省级表彰,1000余人获县级以上表彰。他们经过江西农业大学培养后,奋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顶梁柱”,群众致富的“新希望”,不仅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管理中,而且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增产增收,用实际行动服务“三农”。
学校目前本科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园艺、动物医学、公共事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专业,从2019年开始实施“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专项培养计划”,形成了由原来的“专—本”向现在的“本—硕”更高层次的培养格局;由培养农业生产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型人才转变。课程设置围绕江西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知识需求热点,紧扣江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准培养江西乡村振兴人才,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的现象,突出解决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困境,极大化解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高素质人员不足的矛盾,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019年3月,农业农村部专门到学校调研“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对学校形成的办学模式、经验和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将“江西经验”向全国推广。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2020年8月,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出台《关于纵深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实施意见》,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延续实施至2025年,本科每年继续招收1000人由江西农业大学培养。这标志着“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一个更高质量的实施阶段。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同时也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的第十年。新时代新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江西农业大学将继续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以服务“三农”的政治情怀,在总结过去10年办学特色和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及专家代表回信精神,牢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光荣使命,进一步纵深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做强做优做大这一“江西品牌”,培育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高素质农民,奋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作示范勇争先,为我省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贡献力量。
骆 辉/文 (图片由江西农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