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在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全力修复净化政治生态的同时,进一步剖根究底,强化“治未病”思维,做好“防未然”文章,坚持关口前移、靠前监督,推动全县政治生态向善向好。
聚焦关键人 强化源头防控
管党治党源头在人,重点在关键少数,监督就要找准要害、捏住“七寸”,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紧盯关键少数。一方面,协助县委出台《关于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党组)和“一把手”监督的实施意见(试行)》,通过谈话提醒、工作提示、述责述廉等举措,将同级监督和“一把手”监督规范化、具体化。今年以来,共向县领导干部发出分管领域干部违纪情况函告20余份,县纪委对违反会风会纪的相关领导干部进行了谈话提醒;推动包括县四套班子在内的全县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开展述责述廉,并在会上就年度函询情况作出说明,有效杜绝了组织函询不如实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以政治谈话为抓手,督促下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扛牢主体责任,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项督查、定期调度,监督推动政治谈话落实落细。
紧盯“重要岗位”。把项目较多、资金密集、权力集中等腐败高发易发岗位作为监督重点,出台实施方案,主动靠前开展廉政教育和专项治理,对其主要负责人开展集体约谈,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针对县交通运输、县城管系统重要岗位案件多发的问题,邀请分管县领导共同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压实监管责任;让部分受处分干部以身说纪,推动以案示警。今年1至10月,交通、城管领域信访同比下降63%。
紧盯“高发人群”。综合分析历年问题线索、审查调查情况,科学研判问题集中及违规违纪人员性别年龄岗位特点、所涉领域、违纪类型等,筛选出各类违纪违法“高发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防范问题反复发生。比如,针对公职人员酒驾问题多发的情况,召集酒驾人员及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集体约谈,要求深刻反思、以案为鉴,切实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聚焦关键事 强化靶向防控
把监督“探头”聚焦政治意识、工程项目、大额资金重点事项,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发现问题,硬碰硬推动规范治理。
强化政治监督。坚持将政治监督放在首位,持续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乡村振兴、常态化疫情防控、生态环保等精准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持续紧盯“双减”政策落实,今年共开展监督检查9次,督促职能部门对24家无证照培训机构予以取缔。在开展审查调查工作中,首先看是否违反政治纪律,对违反政治纪律的优先处置。
强化工程监管。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制度执行不严、腐败案件频发的问题,协助县委县政府出台《铜鼓县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若干举措(试行)》《关于铜鼓县政府性资金重大建设项目若干规定等10项制度的通知》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在会上宣誓,相关部门认真梳理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并签订廉政承诺书,有效落实防控举措。
强化资金监管。针对乡村财务方面违纪违法问题较多的情况,协助县委出台《铜鼓县关于规范村级财务、项目管理的若干举措(试行)》,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着力解决财务管理松散、挪用套取、“白条”支出等突出问题。同时,关口前移,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行民生资金“码”上监督平台,让民生资金“晒”在阳光下,平台自7月份上线以来,共录入民生项目、到户资金、村级三资、乡村振兴等板块信息18.9万条。针对正在查办案件中发现的国有资产制度漏洞、风险隐患,及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印章Ukey使用和管理切实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的通知》《关于开展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开展财务管理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在全县范围开展国有资产清查,防止国有资产再度流失。
聚焦关键点 强化过程防控
瞄准权力运行关键环节,让监督有的放矢,效果事半功倍,推动廉洁规范用权。
突出“三重一大”监督。协助县委出台《关于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监督的实施办法》文件,全县各部门单位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三重一大”具体事项,同级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参加“三重一大”会议,并每月一次将否决或提出异议的“三重一大”事项情况报县纪委县监委,将监督嵌入到事前酝酿、事中讨论和事后执行全过程,今年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就相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30条,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笼子。
突出事前监督。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紧盯关键环节,认真梳理岗位风险清单,纪检监察机关根据清单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全县共有689名领导干部建立了岗位风险清单。
突出招投标监督。针对部分工程建设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由走绿色通道直接邀标或先施工后办手续,容易出现廉政风险和质量安全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招投标一线,开展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同时,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推广“不见面开标”模式,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提升了招投标透明度,有效降低了腐败风险。(肖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