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宜春,暖阳高照,激情奔涌,活力与创新,突破与创造在赣西这片大地上孕育万千气象。
在发展的赛道上,宜春坚持以主攻求主动、以优势创胜势、以清廉树清风,全力以赴促改革、扩开放,攻产业、抓项目,推动新能源(锂电)产业迎来“井喷”之势,今年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挺进全省前列,宜春人民正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
望远方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借助江西进位赶超日益强劲的发展态势,新一届宜春市委将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宜春高质量发展迈进全省第一方阵。
今后5年,宜春将紧紧围绕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的奋斗目标,加快“中心城区强起来、县市区跑起来、大宜春立起来”步伐,为打造开放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绿色生态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社会治理强市等“六个强市”而砥砺奋进!
海纳百川 创新引领
——打造开放创新强市
目标:开放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交通体系更加完善,链接国内外能力持续提高,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实现翻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打造全省营商环境一等市、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市,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开放是关键。宜春将主动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特色优势,抢抓时代机遇,扫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一切障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进深层次改革攻坚。宜春将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健全完善服务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开展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让诚实守信蔚然成风。
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宜春将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升级战略,抢抓机遇,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系列“溢出效应”,深化与中西部交流合作,实施宜商回归工程和宜春人才“反哺工程”,打造产业转移、项目落户、人才流入的“优选地”;大力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围绕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增强产业链集聚效应。统筹推进水陆空铁全方位发展,着力构建现代集疏运体系,建成赣西国际货物集散中心,打造千亿级交通装备及货运交通产业,构建“宜春123出行交通圈”,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推动宜春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宜春将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行动,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创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优化“1233”人才平台体系,让各类人才在宜春创业有机遇、发展有平台、事业有成就、生活有保障;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揭榜挂帅”“科技创新券”等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打造高效率营商环境。宜春将加快建设全省营商环境一等市、全省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市,牢牢把握区域竞争发展主动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广“有求必应”服务专区,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企、政企圆桌会议、驻企特派员等制度,探索建立政策服务“中央厨房”,变政府部门“端菜”为企业“点菜”;全力打破“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加快数字赋能,提升“一网通办”能力,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完善集群 争创示范
——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目标:“4+3+N”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基本建成,县县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全市制造业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争创国家级新能源(锂电)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材家具制造与贸易中心,培育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宜春将大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举全市之力推进新能源(锂电)首位产业发展,加快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抢抓新能源(锂电)产业历史性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宁德时代宜春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国轩高科宜春锂电新能源项目、合众汽车、创诺药业等已落地头部企业项目建设,扶优扶强紫宸科技、通瑞新能源、赣锋锂业、明冠新材料、清陶能源等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关联项目,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应用先行示范区。
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推进建材家具、健康食品、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建设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放手放权支持园区发展,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推动园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产业兴农 品牌强农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目标:粮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能稳定在75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明显,村庄整治建设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在全省率先全域建成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
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向品牌化跃升。宜春将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实施“产业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农业首位产业来抓,积极构建以富硒产业为引领,大米、油茶、中药材产业为支撑,多种经营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1+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引进一批重特大项目,创建一批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富硒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一批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组建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宜春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现代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庭院整治、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美丽活力乡村+民宿等五大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协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乡村有效治理,鼓励乡贤回归,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
文化繁荣 文旅融合
——打造文化旅游强市
目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本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持续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以上,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和13%左右,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旅消费业态不断丰富,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新时代精神家园。宜春将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规划建设吴城遗址,做好袁州古城墙遗址、筑卫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发扬高安采茶戏、万载傩舞、樟树药俗、袁州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秋收起义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建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推动文旅产业向融合化拓展。宜春将加快华强方特、云水自然界国际旅游度假区、水墨镜山文旅特色小镇等优质文旅项目建设和运营,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辐射力带动力的文旅龙头企业,推进国家级及省级旅游度假区、高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文旅消费升级,大力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建设高品质商圈、高颜值街区、高标准设施,打造一批网红景点、文艺场所、文体中心,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依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文物资源培育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路线、提升旅游品位。
环境优良 绿色低碳
——打造绿色生态强市
目标: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一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明显,生态城市、美丽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两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
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绿色是优势。宜春像珍视眼睛一样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绿动力、加快绿变金,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作示范、勇争先。
以“双碳”引领绿色发展。宜春将科学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统筹全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奉新抽水蓄能电站、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二期等项目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格局;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提升建筑领域节能标准,推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宜春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快重点行业废气污染治理,确保全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入实施赣江、袁河、锦江、肖江等重点流域“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坚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绿色矿山建设,特别是做好含锂瓷土矿绿色开采工作,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让宜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宜春树牢系统思维、坚持依法治理,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落实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推行环境医院、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服务,畅通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深入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宜春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推动自然资源实现可核算、可交易、可增值。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两山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引导绿色金融活水浇灌生态文明之花。建立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机制,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交易,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政府有力主导、社会有序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
依法治市 民生改善
——打造社会治理强市
目标:依法治市深入推进,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创建扎实推进。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宜春统筹发展与安全,扎实做好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等领域风险防范,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宜春和平安宜春。该市夯实平安建设基础,加强“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抓牢信访稳定工作,推进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平台建设,健全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有机衔接的多元解纷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宜春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职业教育优质融合、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全力消除中小学校大班额、大校额,扎实推进“双减”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该市将健全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宜春还将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让居者有其屋、“优其屋”。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宜春将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拉动力、发展竞争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群众共享高品质生活。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功能、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位,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升级,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满足社区居民购物、就医、娱乐、家政等日常需求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本版文字及未署名的图片均由宜春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