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确认识和把握“强省会”战略

  阮启祥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强省会”战略,在全省上下引起热烈反响和关注,也引来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评论。立足新一轮区域竞争,正确认识和把握“强省会”战略,需要澄清和消除对这一战略的误解和疑虑。

  归纳梳理对“强省会”战略的不同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强省会”战略与当前强调的协调发展不相符;二是认为就区域发展而言,做强省会,将导致资源被省会“虹吸”,不利于域内其他地方发展;三是认为“强省会”是省会人的事,与省会之外的人没有关系。

  进入“十四五”,“强省会”一词频频见诸媒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沙、石家庄、福州、贵阳、太原、济南、南宁、武汉、郑州、昆明、南京、杭州、成都、西安等省会城市,都提出了“强省会”战略或强中心城市战略,超过全国省、自治区省会、首府的半数,一些首位度并不低的省会城市,还迅速出台了操作性极强的具体实施意见。“强省会”之所以成为多地发展的战略性安排,是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规律使然。从城市化发展趋势看,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已成为各地培育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抓手。省会城市作为区域内行政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等发展要素的集中承载地,在成为省域发展引擎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特别是那些省会城市独大的省份,省会成为首选地,合情合理。协调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发展的齐头并进。“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这句话,用在“强省会”战略的旨趣上,同样是贴切的。

  “强省会”战略会不利省域其他地方发展吗?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省党代会报告中,我们既看到“强省会”战略,也看到建设九江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上饶和宜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划,更看到重点产业和功能的全省性布局。每一个设区市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都融进“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全省“一盘棋”中。那种把一个地方的发展,看成是另一个地方发展的对立面的观念,是有害的。至于“虹吸效应”,以2020年南昌22.4%的全省经济总量占比,无论是对省域内资源的“虹吸”,还是对发展的辐射带动,都还是有限的。在今年的江西智库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提出了一个对策报告,谈到江西区域发展时,他说:“目前赣西地区对接长株潭,赣东地区对接江浙,而赣南地区对接海峡两岸和珠三角,全部对接别的省份,忽略了本省核心的建设。”这席话,让人深思。这至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没有一个“强省会”的引领带动,其他地方的发展主导权旁落,将是大概率事件。

  “强省会”,强什么?提高自身的经济总量,提高在省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题中要义。一座省会城市有没有“存在感”,经济总量是一个重要指标,但这不是“强省会”战略的全部。11月4日,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南昌调研时,明确要求“推动南昌经济首位度大幅提升,推动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大幅提升”,同时也要求南昌在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引领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引领保障改善民生、引领创新社会治理、引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六个方面率先“作示范、勇争先”,再展英雄城雄姿。这表明,“强省会”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强省会”。单纯追逐经济总量规模扩张、不计代价追求GDP高增长,既不符合时代要求,也不是“强省会”的目标。

  “强省会”仅仅是省会人的事吗?这个看法不值一驳。“强省会”固然要省会人苦干、实干,但共襄才能成大事,这是简单的道理。目前江西发展势头正劲,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强省会”实现之日,一定是江西崛起之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昂首奋进新征程 接续奋斗再出发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视线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评与论
   第11版:资讯
   第12版:体育
绘就烟花爆竹行业高质量发展安全底色
正确认识和把握“强省会”战略
在统战领域扛起“江西责任”作出“江西贡献”
江西省文明委关于表彰第七届江西省道德模范、第二届江西省文明校园、第二届江西省文明家庭的通报
2022年江西迎春消费季活动启动
省老龄委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学习法律法规 助力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