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到2021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10.3平方公里,扩大到70.72平方公里。从遍地黄土、漫天扬尘的工业园区,到尽揽山水之美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井冈山经开区走过的20年,是蓬勃发展的20年,更是华美“蝶变”的20年。
20年前的建区之初,挖掘机在一片荒山之上铲下第一抔土之时,“挺起吉安发展脊梁”的宏伟目标,便成为井冈山经开区人矢志不渝的梦想。20年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位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1+3”产业集群快速成型。至2020年,井冈山经开区“一区四园”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107.8亿元。千年庐陵“工业强市”的梦想,已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粲然绽放。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许多经济开发区发展时的“通病”,同样也存在于昔日的井冈山经开区之中。生产与生活的“错位”、工业与服务业的“脱节”以及“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的困境,折射出产业的迅速发展背后,城市内涵提升与功能完善的不足。
一座钢筋和水泥包裹下的工业区,绝不应成为新时代经济开发区的模样!对于井冈山经开区人而言,正视短板和不足,以理念的先行驱动城市的变革,成为转型升级浪潮中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井冈山经开区持续学习借鉴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先进经验,逐步构建起推进产城融合、打造产业新城的运营“整体发展”之道。
中流击水,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的井冈山经开区,早已不是当年那般“灰头土脸”的模样。“一区四园”协调推进、本部西区提质改造、金鸡湖创新小镇建设……这座国家级经开区铿锵的前行足音中,正奏响着一首产与城交融的“时代协奏曲”。
“我们街道位于整个经开区的西边,是园区内最早开发的区域。过去,20来个城中村散布在厂房周边,环境脏乱、居民素质不齐、安全隐患叠加,都给企业运营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井冈山经开区高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锋介绍,“这几年,我们大力实施西区提质升级改造,聚焦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和社区品质提升,不断优化产业项目服务,打好‘产城融合’牌,城中村数量减少到7个,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料显示,2019年以来,井冈山经开区共完成19个城中村征拆,腾出土地7200余亩,为米田电子、生益电子等重大产业项目入驻腾出了发展空间。同时,高品质的邻里中心、深圳大道综合体、中泰商业综合体等重大商业项目,逐渐成为当地产业工人新的集聚地。
与“硬件”提升同步进行的,是服务“软件”的升级。高新街道紧扣社区转型改革主题,持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先后启动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打造了智慧广播系统,并试点行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君山智慧社区等建设,同时设立街道服务热线,组建青年创业协会。居民一个办事电话,社区干部需在15分钟内作出响应答复。通过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君山大道南脏乱差、小区停车难、充电桩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18年来,该街道已有4个农村社区转型为城市社区,当地农民“洗脚上岸”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这样的变化,是井冈山经开区由一座传统的工业园区,向一座综合产业新城转型的题中之意。” 井冈山经开区自然资源局空间规划服务中心主任万春波表示,“2018年,我们向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地区学习,规划定位为以智能制造为基础,产业服务为核心的综合产业新城;同时,我们不断优化电力、给排水、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并把一批工业用地转换为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等用地,新规划建设室外田径场、室内标准游泳馆、体育公园等城市服务设施。”
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让井冈山经开区迅速“蝶变”。近年来,该区围绕“1+3+N”产业体系,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建设了木林森LED产业园、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螃蟹王国”众创产业园、井冈山大学科技园等十大产业园;同时,推动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邻里中心、里塘山商贸城、同心中学、吉安外国语实验学校、仁安医院、西区菜市场等一批功能配套项目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等一批环保设施项目纷纷投入使用。昔日遍地厂房林立的井冈山经开区,如今生活的趣味与色彩,越来越足。
如今,当人们走进金鸡湖创新小镇,立于高150米的形如“春笋”的创新大厦之下,望向平波浩渺的金鸡湖之时,不由得要发出“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感慨。井冈山经开区的产城融合整体发展之道,正如同破土拔节的雨后春笋一般,为这座国家级经开区注入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彭佳丽 林益民/文
(图片由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