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佳惠子
回首2021,意义非凡。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江西发展正处于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4500多万赣鄱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感恩之情、奋进之心、担当之行,坚决扛起“作示范、勇争先”的使命责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岁末,赣深高铁、安九高铁开通运营,江西正乘坐新时代的高速列车,奋力跑出“高铁速度”,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迈入高铁时代,江西全面打通南北大通道
江西,是全国唯一同时毗邻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省份,区位优势可谓“四面逢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在这里叠加和集成,江西开放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日益强劲。
2021年12月30日,安九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九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安九高铁的开通,使江西路网规模、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出省通道增至21条。
两个月前,庐山机场顺利复航,九江重回“航空时代”。江西的北大门实现了交通事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崭新开局。
安九高铁连通安徽省西南部的安庆地区、湖北省东南部的黄梅县和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地区,建成后,对于“皖江经济带”“环鄱阳湖经济圈”两大区域经济带的建设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沿江城市间人文经贸交流、拉近中部地区省市间时空距离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2月10日11时17分,从赣州西站开出的G2197次列车,抵达终点深圳北站。
赣深高铁的开通,结束了江西信丰县、龙南市、定南县和广东省河源市不通高铁的历史,赣南地区首次有了直达广东的高铁列车,让江西全面打通南北高铁大通道,“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异地如同城,高铁带来流动的机遇
高铁一通,百业兴隆。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区域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的同时,也会带来资金、人才、信息的快速流动。
赣深高铁、安九高铁的车票,仿佛春天的邀约,不仅为过着“两城一家”生活的人们奏响了幸福的旋律,而且唤醒了更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市场的大潮中抢占先机。
家住深圳的熊先生在定南县开了家公司,以前每周只能在家和公司之间开车往返,3年下来都快跑废了一台车。他高兴地说:“现在定南南站离公司仅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到深圳完全可以实现半天往返。对我来说实在太方便了!”
幸福源自奋斗。赣深高铁的开通,改善了沿线群众出行条件,也为苏区人民走出去、湾区人民走进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赣深高铁一通,拎包说走就走,以后请别再叫我‘深漂’了!”信丰县的95后小伙子刘山河,在深圳务工多年,时常思念家乡的妻小。赣深高铁开通后,深圳到信丰不到两个小时,刘山河做好了每个周末通勤回家的打算。像刘山河这样的年轻人,在赣南还有不少,他们处于事业初创期,经济基础还不殷实,一头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头是大都市谋发展的闯劲,取舍两难。如今高铁的开通,让他们更有底气走出去。
高铁时代为更多人开启了“同城工作圈”。在南昌工作的林先生主管医疗器械采购,需要经常前往合肥等地出差。“以前去合肥要4个多小时,大半天时间都花在路上。现在坐上安九高铁,两个小时就到了,时间很宽裕,中午和客户吃饭,下午就能回到南昌,非常方便。”
老区不老,生机勃发
一直以来,高铁被誉为现代经济的“动脉”,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引擎”。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描绘了江西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赣深高铁历史性地缩短了江西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老区不老、生机勃发,江西有着深厚的发展潜能、广阔的发展空间。
“赣深高铁开通运营,是赣南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省苏区振兴办副主任、赣州市发改委主任卢述银说。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赣南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赣州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缩短的是时空距离,倍增的是发展机遇和动能。乘着赣深高铁的东风,上犹县主动融湾招商,总投资15亿元的电子科技产业项目、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暨年产500万件精密通信零件项目日前签约落户。
总投资15亿元的电子科技产业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6亿元、上缴税收6000万元,解决就业800余人。该项目从考察洽谈到成功签约,仅用时一周,跑出了上犹县融湾招商“高铁速度”。
赣深高铁开通一周后,赣州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暨“粤企入赣”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经过前期对接洽谈,成功引进大湾区项目30个,投资总额536亿元。
卢述银表示,下一步,赣州要全方位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在营商环境、产业承接、科技创新、开放平台、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与大湾区的对接合作,加大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力度,为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份额占全国近六分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深圳电子信息优秀企业关注江西、看好江西、投资江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成为推动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井冈山经开区的米田电子,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董事长邱声富是吉安本地人,在外打拼20多年后,通过“三请三回”回到了家乡。他说,正是因为吉安把电子信息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形成了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家乡的政策好、营商环境好,才下定决心回乡发展。企业2019年落户,仅用两年时间产值就突破了20亿元,5年内有望突破100亿元。
2021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全年营收将迈上6000亿元新台阶。省工信厅一级巡视员王亦斌表示,江西打造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国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天时之利”,紧靠长三角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利之便”,全省上下人心思进、奋勇争先的“人和之贵”,让梦想加速照进现实。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和“强引擎”。
近年来,全省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省委、省政府部署引进“5020”项目(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每年分别引进至少1个投资过50亿元、20亿元产业项目)任务为牵引,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引进项目,以项目带动有效投资,激发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活力。2021年前三季度,各地开发区申报引进“5020”项目109个,总投资3468.9亿元,其中“50”项目31个、投资额1827亿元。
省市联动持续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三百工程”等活动,我省着力引进一批“高大上+链群配”项目。总投资130亿元的华勤千亿产业基地、总投资115亿元的国轩高科锂电新能源、总投资100亿元的格力电器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项目纷纷落地。
把“先进经验”学回来,把“先进技术”带回来,把“高端人才”引回来,把“优质项目”落下来,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
车轮滚滚,呼啸向前。今日之江西,既有发展的“速度”、产业的“深度”、开放的“宽度”,也有创新的“热度”、情感的“温度”。江西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跃动着发展的蓬勃朝气,奔涌着创新创业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