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高校自主研发设计

通用型智能空中机器人“昌航一号”试飞成功

  本报讯 (记者杨静 实习生何嘉欣)1月13日9时58分,由南昌航空大学自主研发设计的通用型智能空中机器人“昌航一号”轻盈地飞上蓝天,到达预定位置和高度,依次完成目标搜索与信息回传、运送急救药品及救援包精准抛投等任务后,平稳着陆,完美完成它的空中首秀。

  “昌航一号”是南昌航空大学统筹全校研发资源,聚焦江西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结合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历经一年时间研发设计的。

  作为单旋翼无人机,“昌航一号”整机配备先进的气动力学结构设计和通用型模块化设计理念,在机体结构、动力系统、航电控制、目标智能识别等方面大量采用南昌航空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目前,最大航程2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6小时,有效载荷可达60公斤,可抗风6至8级,领先于行业水平。

  “‘昌航一号’利用旋翼自转产生升力,可在简易平台进行短距起降,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而且具备自动航线飞行、在线任务规划等智能飞行能力以及长航时、大载重、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应急救援中‘打头阵’,快速深入灾害现场。”江西省微小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晓安介绍。

  同时,依托“机器人+”模式设计理念,“昌航一号”还设计了森林防火、物资投送、快递运输、电力巡线等多个任务模块,可依据任务类型更换不同模块,真正实现一机多用,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据了解,“昌航一号”的成功首飞,将提升我省应急救援技术水平和能力。未来几年,将建成以南昌智能空中机器人应急救援指挥总站为龙头的基础保障网络,辐射高安、万年、赣州、南丰、萍乡5个间隔150公里的驻防站联网运行,构建半小时应急救援圈示范基地。

  “首飞成功,意味着产学研用人才协同培养办学新模式向前迈了一大步。”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表示,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构建“学科协同、校企协作、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助力江西航空产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重大题材影片《邓小平小道》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通用型智能空中机器人“昌航一号”试飞成功
省委统战部召开部机关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深情礼赞百年风华 携手书写赣鄱华章
全省商务工作座谈会召开
全省春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视频会召开
全面提升群众司法满意度
江西首趟中老国际货运列车启程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实干笃行奋楫争先
在服务大局中体现检察担当
江西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纪律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