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晖 本报记者 李冬明
编者按:
岁月不居、新春将至,山河锦绣、国泰民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关键之年,江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放眼赣鄱大地,人民群众自信自强,经济社会发展充满韧劲,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期,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组织采编骨干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以此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的重要开篇。记者编辑们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充分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面展示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这是一个寻常的采访场景,却深深印在记者脑海里——
瓦型热熔玻璃片,精美的花饰、金黄的颜料、细致的笔触……一笔一画,一转一顿,一朵别致的小黄花勾勒成型。1月14日上午,雨夹雪天气,记者来到分宜县城东工业园新余市特艺工艺品有限公司采访,33岁的女工张赟一边安静地收听有声书,一边熟练地为工艺玻璃“贴花”——画上漂亮纹饰。偌大的车间摆满零配件、员工们有条不紊忙碌着,“贴花”玻璃片整齐码放在彩绘工作台上。
“在家门口就业,感觉很踏实”
“这项工艺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如何把握颜料浓淡厚薄,还是要靠熟能生巧。”张赟告诉记者,她此前一直在福建泉州从事树脂彩绘工作,为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2017年,她和丈夫决定回到家乡发展。
“在省外务工没办法照看小孩,把孩子留在家乡又不放心。”张赟告诉记者,刚从泉州回来那一阵她很不习惯,顾虑重重,面临去与留、照看孩子与在当地找一份合适工作的选择。
2019年,张赟应聘到新余市特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虽然工资不如外出务工高,但在家门口就业,感觉很踏实。”张赟介绍说,企业实行灵活的管理制度,上班时间依据接送孩子的时间来确定;计件工资,每个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采访时,张赟手里的活一直没停下,井井有条、从容淡定。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大势。新余市特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蠢牙对此感受深刻。记者走进公司办公室,正赶上他与客户在洽谈生意。潘蠢牙介绍说,在外务工和创业多年后,2016年他选择回乡创业,发挥一技之长,开办了一家生产特种工艺品的企业,产品是建筑物室外装饰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
潘蠢牙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小灯笼”产品:外面由两片绘有猫爪图案的热熔玻璃片组成,里面是一盏太阳能小灯;产品还有高科技含量,白天自动关灯,晚上自动开灯,深受欧美客户欢迎。“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潘蠢牙说,目前公司还有1000多万元的订单要完成,后续订单更多。
“小微企业在稳就业上有大作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19年,新余市特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仅有员工30多名,2020年增至70多名,随着企业业务大幅增长,去年又猛增至120余人。“厂里员工大多是从本地招聘,女工占80%以上,许多人因为需要照顾家庭,选择在家乡务工。”潘蠢牙说,得益于政府给予的厂房租金减免、小微企业创业贷款、减税降费和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政策优惠,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预计今年员工数量将达150至180人。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较快,外贸出口企业还面临着海运成本高企的难题。“前年一个集装箱柜海运成本才2000多美元,去年涨至2万多美元。”潘蠢牙对记者说。企业一方面苦练内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推出的含金量高、惠及面广的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送来真金白银,为稳就业保驾护航。
“小微企业在稳就业上有大作为。”分宜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初步估算,全县返乡人员有5000余人在当地中小微企业实现就业,其中以“4050”人员为主。2021年,分宜县举办各类招聘会30余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25人、完成全年任务112.2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347人、完成全年任务128.23%。
就业稳定了,不仅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更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村里上班,每个月有稳定收入”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记者来到分宜县高岚乡弓江村采访,这里距离县城较远,村民想进城务工不是很方便。作为“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弓江村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支持致富带头人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去年,弓江村启动投资80万元、面积达30亩的果冻橙种植项目,由政府与农村致富带头人共同推进实施,一方面增加村民务工收入,第二年起还将项目收益的70%分配给脱贫户。弓江村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李智明介绍,有劳动力的村民到果园务工,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政策护航,筑牢就业底线。村民黄连英以前在浙江温州一家服装企业务工,前几年因病回到家乡。“村里为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村庄卫生保洁。现在我在村里上班,每个月有稳定收入,还可以照顾10岁的小儿子。”黄连英感激地说。去年,在外务工的丈夫也返回家乡,就近在一家眼镜厂找到工作。说到未来,黄连英充满期待,今年她的大女儿将职业高中毕业,希望女儿继续就读高职,学到更多技能。据介绍,截至目前,分宜县开发管理公益性岗位429个,已安置325名脱贫劳动力在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
走基层、看变化,稳就业就是稳经济、稳预期、稳信心。就业稳了,老百姓的日子就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