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见“娟秀无匹”

——由“范金镛绘画特展”说到范金镛
扇面 《花卉与小虫》
小品 《蝶恋花》
小品 《双鸟》
小品 《游鱼图》

  □ 本报记者 陈米欧/文  钟兴旺/图

  古代字画往往是博物馆最有特色、最吸引人的展览大项之一。继“西江流韵”大展之后,江西省博物馆又推出了一个古代字画方面的展览,即“天色微晴——2022范金镛绘画特展”,展期自1月22日至4月22日。

  范金镛是谁?他是晚清江西著名画家、诗人,南昌市新建区乐化人,又名明榕,字福廷、号藕舫,又号沤舫,晚号沤道人,光绪六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云南知县。

  较早关注范金镛的是南昌老一辈收藏家王咨臣。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搜集范金镛作品,并根据范氏诗词,编纂出了《范金镛年谱》。但王咨臣去世后,有关范金镛的研究一度停滞。近20年来,关于范金镛的研究,主要是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范坚开始的,这当然得益于他彼时收藏的一批范金镛花鸟精品册页。他较早的研究成果,于2003年汇集在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范金镛工笔画珍品》一书中。从这本书开始,我省美术爱好者逐渐了解范金镛这位晚清工笔画名家的作品风貌。之后,范坚的另一研究成果《范金镛诗词集》一书于2010年出版。在他的带动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祝青也投入到对范金镛的研究,写出了《孤雁没寒云——范金镛及其绘画艺术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廖媛雨完成了《天教不负丹青笔,饱看东南万重山——范金镛生平考》;南昌大学硕士胡慧撰写了《范金镛诗歌研究》论文。此外,王东林、云从龙、知易等人也写了与范金镛相关的文章。

  随着对范金镛研究的深入,一些相关史料也不时浮出水面。譬如,记者于2020年发现一件清末书画家汪仁溥的书法扇面,其内容显示作者对范金镛艺术水准的高度评价。汪仁溥将当时的两位画家相提并论,一位是“擅画山水、纯用古法”的棱伽山民,一位正是花鸟画家范金镛。汪仁溥认为,“范藕舫善画草虫,师元人法,娟秀无匹”。汪仁溥为海派书画家,他的这个评价,说明范金镛虽然没能在海派画坛占据位置,但海派书画家中仍然有人视其作品是高古的,是一个“隐士”及“高人”,其影响力已走出了江西,只是遗憾未能彰显、未能大放异彩而已。

  江西省博物馆藏有范金镛不少绘画作品,在这个时候举办范金镛绘画特展,可谓水到渠成。据了解,本次特展除了梳理了省博物馆的藏品外,还通过专家论证程序,将范坚教授收藏的数十张范金镛花鸟画册页纳入到此次特展,并根据展览需要,调用了樟树市博物馆所藏部分范金镛作品。因此,本次范金镛特展是迄今为止有关范金镛最权威、最周全的一个作品展。

  范金镛以工笔花鸟画见长,从展出的作品看,其工笔画尺幅多数并不大,但从其构思、线描、设色等来看,均极其精细、清雅。从绘画技巧上来看,与当时多数的海派画家相较,他的作品一笔不苟,显得更加严谨,也更加注重情趣意境的刻画和营造。在其作品面前,观众能感受到,画家唯有对花鸟虫鱼世界投入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和体味,方能诞生如此多的佳构。从范金镛一生的经历来看,他27岁中进士,却在此后近20年都没有谋得一个实职。1853年出生的他,在1904年才得到了一个云南知县的职务,1910年奉调入京后未受重用便告老还乡。因此,他基本上是靠丹青之术来养家。作为职业画家,他投入绘画的时间长,因此,在画面的安排布置上,曾就同一画面反复绘制并修改,因此留下不少“改良”升级版作品。在此次特展中,观众如果细致观察,还能看到一些绢本作品边角上范金镛特地留下的说明,如“二改良”“三改良”等字样。

  作为职业画家,范金镛当然不仅仅“善画草虫”,还精通仕女等。此次展览还展出了范金镛的4帧山水册页,均极其精到,与其职业画家的水准是相符的。

  江西省博物馆近年来对古代字画倾注了热情,体现了一个博物馆发掘、光大本土贤达及其艺术的不懈努力和文化担当,无论是“西江流韵”还是“范金镛绘画特展”,都让人眼前一亮。观众期待未来有更多高水平的古代字画展览。    (配图为展出的范金镛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由“范金镛绘画特展”说到范金镛
~~~艺术作品助力北京冬奥会
~~~——《壬寅年》特种邮票赏析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体育
   第06版:文件
   第07版:评与论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2版:品鉴
又见“娟秀无匹”
一起向未来
国运昌隆 虎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