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
我国历来有重视和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成就大业的传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文韬武略”“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等,这些古人留下来的珍贵战略思维遗产,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理当重视、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战略智慧,用以谋大事、谋大局、谋长远。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对战略有不少误解。比如有的认为战略是高层的事、领导的事,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没必要拥有战略思维,只要抓好落实就行了;有的认为战略是“明天的决策”,虚无缥缈、没有抓手,只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导致方向不明、努力白费,或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还有的对战略决策头脑不清醒、意志不坚定,容易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丧失原则和底线。
全局由每一个局部组成,某些局部的和具体的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一盘棋的思想,没有大局意识战略思维,就做不好局部工作。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大到一个国家、民族的继往开来,中到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战略。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成功和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观大势、谋全局,就是要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系统思维的方法,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就是要有大局观,识大体、顾大局。
战略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所有的务虚背后都是为了向实。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既表现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直接较量,更表现为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能力的深度角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并且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从战略高度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如今,中国共产党以百年尺度来进行战略谋划,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理应把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推出正确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行动,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确认了方向和路径,更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不确定性,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各种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等错综复杂形势,只有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才能意志坚定、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同志,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但保持定力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面对复杂局面和环境变化的各种挑战,“咬定青山不放松”,并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根本问题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考虑,善于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被眼前困难所吓倒,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眼下,江西正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抓铁有痕的战略执行力,奋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保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姿态,承压而上,稳健前行,我们必能持续解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密码”,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