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乡村考察调研,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坚实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深切关怀留在百姓心间。
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联合湖北日报、广西日报、大众日报等省区党报,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路回访那山那村,感受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同时,邀请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回顾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时的场景,结合亲眼见证、亲身经历的点滴变化,讲述“广袤沃野披锦绣、乡村振兴谱新篇”的故事。
第一站:峒山村
坐标: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
全国人大代表孙兵: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3月初,走进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水产基地旁13个醒目大字映入眼帘。
峒山村春色宜人,青砖、白墙、灰瓦的村居建筑风格与周边山水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紫竹堂、古戏台等景点分落四周,峒山新社区与古村落掩映于绿色之间,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鄂州调研城乡一体化工作。在该市长港镇峒山村,他亲切地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时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现任长港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陈又胜第一个发言,介绍村里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村民们的意愿;特色种植要搞好市场调查,不能盲目种植。
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场各级干部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古村落要保护好”等系列重要指示。他谆谆告诫:“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我听了深受教育,这三个‘绝不能’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科学指南。此后,村党总支带领乡亲们努力按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抓落实。”陈又胜说。
“不成为荒芜的农村。”2013年,因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峒山村万亩农田尚有千亩土地空闲。此后,全村大力发展多种特色种植业,引进了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元隆生态园等,再也没有土地空闲了。
“不成为留守的农村。”2013年,峒山村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此后,村里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物能源等产业,吸引全村80%的劳动力返乡在家门口就业,“留守的农村”成为历史名词。
“不成为记忆中的故园。”峒山村把有历史年代感的老房子保护起来,整旧如旧,古树、古井也得以保护,留下乡亲们的记忆和乡愁。
现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说:“通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三个‘绝不能’,我们做到了!峒山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16700元,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900元,已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不仅在峒山村,几年来,鄂州全市上下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鄂州落地见效,逐步从‘城乡一体’迈向‘城乡融合’。”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鄂州市委书记孙兵介绍,该市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峒山村和武圣村乡村治理、岳石洪村村庄规划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评选中,朱山东、熊易两个秀美村庄成功夺牌。率先在全省完成第四批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多项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第二站:新立村
坐标: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
全国人大代表罗朝阳:
大石山区蹚出幸福路
■ 广西日报记者 王艳群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与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每每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时的场景,罗朝阳都无比激动。“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让我和村民们备受鼓舞,也让我更加用心用情去谋划新立村发展的新思路。”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罗朝阳在会上汇报了新立村五年来的变化。发言结束后,总书记对他说:“希望下一个五年,你们村和整个百色地区能够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
新立村,曾是贫困落后的石山村,村里158户560名群众曾生活在条件极端恶劣的大石山区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罗朝阳带领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努力,在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顺利从大石山区搬了出来。通过坡耕地改造,推行土地流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秋冬菜、芒果、香蕉等高效农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如期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50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500元,2021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
经济收入提高了,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近年来,新立村修建了26条总长80公里的通屯及产业道路,实现了全村产业道路硬化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新立村的生产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立村成了百色市乡村治理示范村、自治区文明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在带领新立村走向富裕的道路上,罗朝阳不忘建强村党组织,储备了一批优秀年轻村干部、优秀党员。新立村每年都能发展1至3名共产党员,每年都有3至5名入党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他们当中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有致富带头人。
“十四五”以来,罗朝阳继续带领乡亲们重点落实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在原有发展基础上,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努力发展农村电商,做强做优特色水果和养殖业。同时依托新立村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新立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罗朝阳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发新立村旧貌换新颜的照片。他写道:“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发展,让乡村变成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努力构建“四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新立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建设善治文明、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的新立村,这是罗朝阳为自己和新立村立下的又一个小目标。“在党的带领下,新立村在乡村振兴中还会有大变化。”罗朝阳充满自信地说,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来过我们村。如果有机会,希望总书记再来新立村做客,到时候看到的一定是一个环境更优美、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幸福的新立村。
第三站:神山村
坐标: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
全国人大代表左香云:
糍粑越打越黏 生活越过越甜
■ 本报首席记者 万仁辉
“神山村变化可大了,今年我们正在筹备成立旅游发展公司,以后乡亲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聊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神山村坐落在井冈山深处的黄洋界脚下,该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以前长期闭塞落后,有近一半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迎风踏雪来到这里,看望慰问贫困群众。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总书记和我们亲切握手,还一起打糍粑、吃米果,与我们共商脱贫攻坚大计,鼓励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左香云说,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热情的话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也激发了老区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井冈山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产业为根、立志为本”的特色脱贫道路。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神山村也随井冈山市一道,告别贫困,迈向幸福新生活。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神山村对接大井冈全域旅游,搭上了旅游产业快车。
在各方努力下,进村狭窄的水泥路拓宽成了沥青路,村里装上了路灯,建起了停车场。随着黄桃、茶叶、毛竹、茶树菇等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2021年的近3万元。
近年来,神山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和红色培训,让神山村焕发了新的生机。”左香云说,村民们的土坯房翻新改造后,不少人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旅游旺季时,每天进村游客超过1000人,是全村总人口的4倍多,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
竹制品加工是左香云的拿手活。过去一年,依靠销售竹筒和神山竹酒,再加上开办农家乐,左香云一家年收入有近10万元。左香云说,和他一样,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
从山区变成景区后,神山村步步皆景。如今,游客漫步神山村,总会不约而同在一面“笑脸墙”前驻足许久。墙上,村民们满是笑容的照片,组成了一个爱心形状。“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感谢总书记关怀,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会继续加油,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左香云说。
第四站:耿店村
坐标: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
全国人大代表耿遵珠:
“棚二代”有了更大舞台
■ 大众日报记者 刘一颖
雨水过,采收忙。2月25日清晨,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一辆辆大货车从这里出发,满载着新鲜蔬菜驶向北京、河北、天津等地。
近年来,在有着“鲁西小寿光”之称的耿店村,一座座高标准大棚陆续建成,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100多名“棚二代”返乡创业,“棚二代”“耿店”的品牌远近闻名。“为了让返乡青年回得来、留得下、发展好,我们从提升‘家业’、扩大产业入手,让‘家底’更实、产业更旺。”全国人大代表、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说。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点赞耿店村“棚二代”回乡创业。这也一直鼓舞着、鞭策着耿遵珠当好耿店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总书记说,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我们通过直播带货等途径,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去年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耿遵珠介绍。
给蔬菜大棚插上更有力的科技翅膀,是耿遵珠近年来投入心血最多的事情。去年,蔬菜大棚智能化程度更高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温控、无土栽培等技术有了新突破。生态有机、无公害品牌不断发展,辣椒、黄瓜、西红柿、芸豆、茄子等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截至2021年底,耿店村新建、改扩建大棚40多个,全村大棚数量已超700个、户均4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6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去年,我们搬进了村里统一建设的新住宅楼,实住面积120平方米,三室两厅,还有电梯,和城里小区没什么两样。”“85后”返乡“棚二代”耿星亮说,和他一样,即将搬进新房的还有71户,年轻人占比95%。
把青年人留在乡村,更重要的是产业的振兴、发展的机会。离村子不远的“棚二代”创业园,正在建设标准化蔬菜加工车间,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净菜可达3万余吨,将有效延长蔬菜产业链条,利润收益也将大幅提高。
“去年,山东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在我们村揭牌,成为培养农村干部队伍、乡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耿遵珠说,截至目前,学院已开展农技、电商等专题培训十余期,培训人数近千人。
在耿店村未来的发展图景里,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概念跃然纸上。“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技能培训,让青年一代在家乡找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耿遵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