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芳 文/图
“我从事林业教学和科研工作37年了,觉得自己是‘播撒绿的使者’。”对张露的采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一片树林中进行。林中的树木浅青、深绿交织在一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又让人感觉舒适和宁静,一如张露给人的印象,知性、温柔、开朗。
37年是多长?对于一棵树的成长来说,或许短暂;但对于一名女性来说,足以绽放人生最美的芳华。
高考填报志愿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张露填报了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从此走进了一个绿色世界。从学林学的小姑娘,到教林学的老师,再到全国仅有的三位女林学院院长之一,即使现在因岗位交流担任国际交流处处长,张露一直在林业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
记者不禁问道,都说搞林业是一个苦行当,工作周期长,还难出成果,女同志从事林业工作的就更少了,这么长的时间从事林业研究和教学,动力是什么?张露爽朗一笑,说道:“搞林业不是挖坑种树这么简单,要吃很多苦,但我乐在其中,干的时间越长就越发热爱。”
有一次,在九连山林场,张露带领团队从驻地出发前往林场深处的试验样地,队伍还没到目的地就碰到一场大雨。山林里的雨总是来得突然,没有地方避雨不说,山里的桥和小路也被雨水冲毁了。张露带着大家用树枝当拐棍,在泥泞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继续前行。碰到溪流河涧,就蹚水而过,饿了就拿随身携带的馒头等干粮就着山泉水充饥。一路上张露不断给大家加油鼓劲。“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当到了试验样地,能够顺利完成调查测定工作,成就感和满足感就油然而生,所有疲惫和艰辛一扫而光。”
37年来,张露已经数不清爬过多少山,蹚过多少河,看过多少树。张露以女性特有的温婉与细致,在赣鄱大地的山林间播撒科技的“种苗”。她说,踏遍千山,只为青山更绿;走过万水,只为点绿成金。
如何点绿成金?张露瞄准了适宜江西种植的油茶和湿地松,一方面致力于栽培管理技术升级和产业提升的研究,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省级科技特派团和江西农业大讲堂等平台,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宣传国家政策、培训并推广林业新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同时,张露还常年开展濒危树种毛红椿的研究保护,扩大人工林种植面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不少企业在张露和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由最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全省农林科技的龙头企业。“看到林农满意的笑容,看到濒危树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觉得动力更足了。”张露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但在科研领域,在教育战线上,张露同样全情投入。已届花甲之年的张露对每名学生都精心培养、用心“浇灌”。博士生贾婷说:“张露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不论是做实验还是野外调查,她总是亲力亲为,在生活中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大家。去年春节,张老师还邀请因为疫情就地过年的学生去她家吃年夜饭。”
除了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外,37年来,张露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张露看来,大学本科阶段对青年的成长非常重要,“我希望用我的激情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学林爱林,为自己所学专业骄傲,为自己能投身祖国的林业建设事业而自豪。”
采访即将结束时,张露动情地说:“虽然我已经在林业领域工作了37年,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希望能培养更多林业人才,为保护绿水青山多出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