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红土地 甘做筑基人

——记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教师团队

  本报记者 卞 晔

  2014年初,已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徐长节教授从杭州来到南昌,任职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一时间成为江西教育界人才引进的佳话。

  8年时间如水流淌。日前,由华东交通大学校长徐长节领衔的该校土木工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份荣誉,亦是对徐长节及其团队扎根红土地,在交通土建领域甘做筑基人的褒奖和激励。

  离开“舒适区”来赣建团队

  土木建筑学院是华东交大第一大学院,2014年初,华东交大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土木建筑学院院长。从朋友处得知招聘信息后,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长节心动了。

  “当时在浙大处于一个‘舒适区’,已经是教授了,收入也不错。但回头想想,难道这辈子就这样?”对华东交大进行了解后,42岁的徐长节毅然放弃更好的收入待遇和研究条件,登上了飞往南昌的航班。“江西发展空间比较大,对我来说,有足够大的舞台。”说起当初的选择,徐长节毫不后悔。

  “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踌躇满志来到江西的徐长节来说,更是如此。

  履新后的徐长节发现,土木工程作为华东交大的主流学科,却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尤其是相关研究机构缺失。他干的第一件事,便是组建岩土工程研究所。依托该研究所,土木工程教师团队从那时组建成立。

  设立研究机构也好,组建教师团队也罢,人才是基石。除了从相关专业吸纳优秀教师,徐长节积极利用学校人才政策,从外部延揽专业人才。8年来,多名高层次人才怀着相同的理想加入该团队,团队成员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24人。在人才的有力支撑下,2017年,华东交大拿到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学校第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渐入佳境。

  工程一线传道授业

  人才有了,团队建起来了,该如何凝聚众人,形成既相互合作又你追我赶的局面?

  在徐长节的倡议下,团队每两周举办一场学术交流会,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研究生旁听参与讨论,重大课题联合攻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华东交大共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该团队就占到3个。为把科研成果落地,团队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工程问题,提炼科学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徐长节身先士卒,其在深大基坑的变形与稳定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昌红谷隧道等全国上百个基坑工程,解决了深厚软土地区围护结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近2亿元。在他的推动下,团队积极参与南昌艾溪湖隧道、昌景黄高铁等大型基建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多个突破性成果,助力江西交通强省建设。

  团队尤其注重在项目中培养人才,让学生在工程一线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

  2020年夏,鄱阳湖流域发生超历史大洪水,上饶市某在建航运枢纽的围堰面临险情,水位不断逼近堰顶。危急时刻,团队成员朱碧堂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及时赶赴现场,通过现场踏勘和模拟分析,将团队研发的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应用于该围堰,让项目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实时查看堰体变形和孔隙水压力数据。最终,通过科学准确的数据和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围堰得以安全度汛。学生在该项目中不仅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并且形成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

  师者如灯塔,指明航向。团队成立以来,共培养研究生270名,指导研究生科研立项16项,创新创业获奖21项……团队成员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萍乡市安源区推进社区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扫描
~~~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解读
~~~——记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教师团队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文艺评论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法治
   第12版:财贸
生活有“数”美滋滋
七彩油菜花开
同饮一江水 携手壮“龙腰”
扎根红土地 甘做筑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