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文化育人、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而且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和辐射性。
● 建构立德树人的文化根本是基础
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要为国家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所在、精神所系,也是人民的自信之根、信仰之源、基因之链。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育人的客观需要,更是大学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性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立德树人是文化发展选择的结果。选择性是人的本性,人的物质生存和文化生存都是选择的结果——对优秀基因的天然性抉择。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和指引,地方高校要依托自身定位、特色等来进行选择、生根和延展,使宏观文化基因与微观文化基因相交融、通用文化与地方文化相协同、表层文化中介文化与深层文化相交织,使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文化性不断彰显、逻辑性不断深入、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性不断革新,将优秀地方文化深入渗透到高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从而将立德树人落地生根且独具地方特色。
● 构建文化育人的场域是关键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作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知识空间和意义空间等交织共存的高校,是具有特殊“权力”关系的、价值观和运行逻辑的、不断变化且充满活力的、具有连贯性、冲突和竞争的文化场域。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在建构文化育人场域时,在顶层架构上必须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实践操作层面,需要在某种既定状态下(主要是学校定位)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协调统合,形成地方高校的独特的文化逻辑、文化规则和文化空间,从而形成顶层架构与实践操作具有协同功能取向的育人场域。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场域建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地方高校文化育人重塑的过程。地方高校文化育人场域建构的前提之一就是地方性,地方高校所处的特定地域和时空界域都决定其文化育人既要洞察地方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积累、自身的行为逻辑和自身的各类资源形式,并用其来表征地方高校的特性;又要在“限定性的生产场域”和“大规模的生产场域”中找到平衡点,使高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世俗的渗透和约束中,将立德树人的功能最大化。
● 建构校地协同的特色文化育人机制是出路
高校类型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特色不特等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地方高校无论从建校历史、建校基础还是在战略布局上,都需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而文化是“关系性”地存在于“象征性位置空间”与“社会位置空间”的结构异质同源之中的,不可能脱离文化所处的相应“位置空间”去进行建构。
在社会结构和个体心智结构之间、规范性程序和颠覆性程序之间的冲突,使文化育人机制、系统等所形成的育人文化的选择性不是随心随性的,而是具有强制性、养成性的。界域或圈子决定了文化的象征、秩序、记忆和权力关系对文化的定义、表征和表现方式,而人类身体的“共与性”与时空经验之间的相互构造就决定了校地协同的关键——文化在地化的结合和关联。因此,校地文化育人协同就是要在中华先进文化的整体框架下,充分将地方各种文化张力所涉及到的各种网络、各种语言、各种话语权力、各种认知、各种表现形式等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以高校文化育人为先导,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践的综合立体文化育人协同机制。
● 建构实践检验标准的文化育人体系是结果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高校建构文化育人体系落在实践层面的关键。
地方高校是应用型高校的主力军,学校定位决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和实施路径。强调实践和实践教学既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地方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是否科学的现实检验,更是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重要审核点。融入地域优秀文化的地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既是地方高校特色建构的必然,也是校地协同的应然。地域文化独特的形成历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决定了该区域人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所以,地方高校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之中,既可以彰显特色,又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更是国家引导地方高校应用型发展的目的所在。(作者单位:九江学院)